在美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在美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低门槛、宽管制”的特点吸引下,大量良莠不齐的中国企业通过IPO或反向收购先后在美国资本市场完成了上市,它们被我们称为中概股,尽管在当时的“中国模式”的光环下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却也埋下了诸多隐患。2010年前后,由于做空机构的攻击等原因,一些中概股暴露出了财务作假、公司治理差等问题,导致大量中概股不但价值被严重低估,更招致了美国证监会的严格审查。在此背景下,2010年开始中概股掀起了退市潮,其中既有被动退市,也有私有化主动退市的企业,时至今日这波退市潮仍然没有消退。本文在以往学者对于中外上市公司私有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2013年到2015年间启动私有化的在美中概股作为样本,综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其公告前和公告后的表现进行了考察,重点考察了私有化要约溢价的相关决定因素。文章先是从学界盛行的几个与私有化相关的理论入手,证明了尽管样本期间的公司从体量和行业构成上虽然与2013年之前私有化浪潮中的企业有所区别,其私有化动因却仍然是因为价值被长期低估。在确定了私有化的动因之后文章继续通过对多种假说的验证,创新性的选择了多个代理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以分析中概股私有化要约溢价的影响因素,并得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价值被低估程度以及企业现金保有率,至于公司治理情况和制度阻碍等因素并不显著影响样本企业的私有化要约溢价设定。接下来文章对私有化要约公布之后的“公告效应”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一方面证实了“公告效应”在研究对象中的显著存在,另一方面确认了溢价幅度是决定“公告效应”大小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支持了私有化要约的价格可以很大程度上修正投资者对于股票价格预期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试图寻找能够可靠预测私有化完成概率的方式,通过涉及多种相关代理变量的二元逻辑回归,发现并不能通过所设定的相关变量可靠的预测私有化是否能顺利完成,尽管如此,文章对于可能影响私有化完成的各种因素也提供了一个概览,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在样本数据的选择上,本文具备较好的时效性,并且其通过引入多个代理变量能够综合的验证各项假说的有效性,其不足在于样本仅覆盖纳斯达克市场和纽约交易所,涉及到的企业质量普遍比较优良,其私有化决策主观性因素比较多,因而得出的部分结论解释性有所欠缺。
【关键词】:中概股 私有化 溢价 回归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17
- 1.1 研究背景8-14
- 1.1.1 美国证券市场的构成8-10
- 1.1.2 中概股在美国10
- 1.1.3 私有化退市10-11
- 1.1.4 在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历程11-13
- 1.1.5 中概股回归A股之路13-14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局限14-17
- 1.2.1 内容及方法14-15
- 1.2.2 文章的主要贡献15
- 1.2.3 文章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15-17
- 2 私有化退市相关研究和制度17-22
- 2.1 国外相关研究17-19
- 2.1.1 关于私有化退市的定义17
- 2.1.2 私有化退市动因研究17-18
- 2.1.3 私有化退市中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18-19
- 2.2 国内私有化研究19-20
- 2.3 美国关于私有化的规定20-22
- 3 在美中概股私有化动因分析22-30
- 3.1 理论概述22-23
- 3.1.1 自由现金流理论22
- 3.1.2 交易成本理论22
- 3.1.3 价值低估理论22
- 3.1.4 收购防御理论22-23
- 3.1.5 利益输送理论23
- 3.2 关于私有化动因的实证分析23-30
- 3.2.1 数据来源及概述23-24
- 3.2.2 假设的提出与实证24-30
- 4 中概股私有化溢价的实证分析30-38
- 4.1 相关理论及假设的提出30-33
- 4.1.1 假设 1:溢价与价值被低估相关30-31
- 4.1.2 假设 2:溢价与公司现金保有率相关31
- 4.1.3 假设 3:溢价与私有化制度阻力相关31
- 4.1.4 假设 4:溢价与公司治理质量相关31-32
- 4.1.5 假设 5:溢价与公司的潜在获利能力相关32-33
-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33-38
- 4.2.1 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33-36
- 4.2.2 实证结果及分析36-38
- 5 中概股“公告日后”股票表现分析38-43
- 5.1 公告效应38-40
- 5.1.1 研究假设38
- 5.1.2 模型及实证分析38-40
- 5.2 对私有化结果的预测分析40-43
- 5.2.1 问题的提出与假设40-41
- 5.2.2 模型的建立及实证41-43
- 6 结论及建议43-46
- 6.1 结论43
- 6.2 建议43-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50
- 附录 A. 样本股票基本信息表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文平;;大股东与公司收购[J];经济管理;2003年04期
2 尹继元;控制权溢价对我国非流通股定价的影响[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佟孟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股市流动性溢价的稳定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12期
4 骆欣庆;;控制权溢价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王晋斌;价值溢价:中国股票市场1994-2002[J];金融研究;2004年03期
6 王婧;颜琴;;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测度模型评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15期
7 杨刚;谢玲辉;李京京;;控制权溢价测量方法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05期
8 孙建民;薛瑞文;;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问题实证分析[J];中国资产评估;2013年08期
9 张人骥;刘春江;;控股溢价、流通溢价与上市公司要约收购:南钢股份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2期
10 邓宏光;冯玉明;吴刚;宁冬莉;张杨;毛楠;;溢价填平之路还有多远?[J];资本市场;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彩芬;;并购溢价的决定因素——基于目标公司的整体情况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泰君安 姜超;信用溢价回落 中级债优势凸现[N];证券时报;2009年
2 证券时报记者 朱景锋;溢价率大幅走低 瑞福进取定价成难题[N];证券时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江沂;封闭债基年末溢价急速缩小[N];中国证券报;2010年
4 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 华建强;权市整体表现疲软认购证溢价水平两极分化[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任亮;25.9% A、H股溢价水平再创新低[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6 记者 凌关胜 李子文;南宁宅地溢价第一[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成都证券投研中心 谭向阳;公司基本面决定溢价高低[N];中国证券报;2004年
8 记者 董凤斌;溢价率有下降趋势[N];中国证券报;2005年
9 特约撰稿 麦秋虹;认购证溢价水平提升[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杜志鑫;20% 嘉实多利进取创上市债基溢价新高[N];证券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健;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溢价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2 聂志萍;对价方式、溢价率与中长期业绩[D];厦门大学;2008年
3 郑志丹;基于折价与溢价的中国IPO价格及超额收益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新;AH股溢价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汝青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溢价的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3 苟莹;我国分级基金折溢价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15年
4 白雪;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溢价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郑俊;股票大宗交易溢价成交的投资机会[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王小建;成长性公司估值溢价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7 康睿强;我国医药行业并购溢价影响因素及其解决方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张晓佳;文化企业同业并购溢价与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李磊;城市居住用地土地溢价率空间变异规律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10 杨林栋;股权结构对并购溢价的影响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在美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48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