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交通优势度评价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交通优势度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交通优势度评价是划分各类主体功能区,特别是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的10个指标之一。本文采用《省级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规程》的技术流程和评价方法,基于山西省107个县(市、区)级行政单元的单项指标和集成性指标的评价,分析了山西省交通优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研究发现:①交通优势度呈"偏正态"分布,7.48%的县(市、区)具有突出的交通优势,23.36%的县(市、区)交通条件处于明显劣势。与全国交通优势度评价相比,山西省具有突出优势和具有明显劣势的县(市、区)比例明显偏高。②交通优势度具有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区域分异特点,太原、运城、长治、大同4大城镇密集区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大"字型的分布格局。这主要是由国家主干线建设、煤炭资源开发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是影响山西省交通优势度评价的主要因素。但公路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若从盂县—永和划一条连接线,则该线以南以东地区公路网密度明显高于以西以北地区;在吕梁山区和黄河沿岸地区出现了集中连片的低值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太原—运城、太原—晋城两条公路网密集带。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山西省 交通优势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1044)
【分类号】:F512.7
【正文快照】: 1引言主体功能区划是从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在统筹考虑未来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的基础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不同地域单元[1]。根据《省级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规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曹有挥,李海建,陈雯;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与竞争格局[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2 李晓燕,谢长青;主干公路沿线区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20期
3 金凤君;我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4 曹小曙,薛德升,阎小培;中国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J];地理学报;2005年06期
5 王姣娥,金凤君;中国铁路客运网络组织与空间服务系统优化[J];地理学报;2005年03期
6 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尤飞;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7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8 王成金;金凤君;;中国海上集装箱运输的组织网络研究[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9 金凤君,王缉宪;中国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区域发展类型研究[J];地理科学;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大贵;大别山区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4期
2 赵媛;郝丽莎;;江苏省电力工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3 潘坤友;曹有挥;曹卫东;魏鸿雁;;安徽沿江中心城镇“轴—辐”物流网络构建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4期
4 陈雯;建国以来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建设过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01期
5 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8期
6 张友谊;川江航运与川江流域经济开发浅议[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尹虹潘;关于重庆市未来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02期
8 韩渝辉;长江上游经济高地建设的区域空间战略取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年01期
9 武廷海;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形态的影响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02年04期
10 曹小曙,阎小培;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志卫;丰爱平;刘大海;;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的比较研究——基于海洋区域管理的新视角[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张萍;杨勇;;港口经济系统演化及其机制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邱奇;刘延平;;西部民族地区交通经济带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金凤君;王姣娥;;铁路客运网络组织与空间区位[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5 王列辉;;上海与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研究[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6 陈庆秋;;节水减污工业结构调整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王德;郭玖玖;;北京市一日交流圈的特征及动态变化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2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先耀;初级市场的形成与农村社会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冯振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与优化调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乔家君;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6 谢景武;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建伟;空间运输联系与运输通道系统合理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8 夏飞;高速公路发展对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汪明峰;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樊新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荣华;试论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D];河南大学;2001年
2 聂仲秋;城市开发区规划建设发展轨迹研究——以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陈平;工业设施系统规划——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工厂设计理论发展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4 张红丽;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对沿线产业—经济带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5 管卫华;江苏省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魏振海;渝怀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宁;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布局及骨架公路网络建设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昕;投影寻踪技术在区域森林资源差异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9 吴宏杰;前锋集团公司的区位战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杨雪英;湖北省公路货运运力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凤君;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2 戴特奇,金凤君,王姣娥;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3 蔡玉梅,郭焕成;我国北方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特点、问题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4 曹有挥;安徽省长江沿岸港口体系规模组合与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科学;1998年03期
5 曹有挥;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化模式研究——长江下游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1999年06期
6 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尤飞;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7 韩增林,安筱鹏;东北集装箱运输网络的建设与优化探讨[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8 王法辉,金凤君,曾光;中国航空客运网络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5期
9 金凤君,王缉宪;中国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区域发展类型研究[J];地理科学;1998年04期
10 金凤君;我国空间运输联系的实验研究——以货流为例[J];地理学报;199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典;旅客出行时间节省价值的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西省三十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化资料(四)[J];经济问题;1980年03期
2 李强;山西省试编《部门联系平衡表》工作会议在太原举行[J];经济问题;1980年04期
3 ;山西省三十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化资料(五)——职工、工资和劳动生产率[J];经济问题;1980年05期
4 ;山西省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的新进展[J];经济问题;1980年07期
5 杨贻泽;“大包干”的办法[J];经济问题;1980年07期
6 李云晋;《国土经济学》座谈会在太原市召开[J];经济问题;1980年07期
7 ;山西省三十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化资料(七)[J];经济问题;1980年07期
8 许四复;山西省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J];经济问题;1980年08期
9 朱祥平,王步山;对发展山西集体和个体商业服务业的几点意见[J];经济问题;1980年09期
10 张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J];经济问题;198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晋红;;山西省降水变化及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侯华丽;;论中部崛起中山西省的国土综合整治问题[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2006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06年
3 孙国强;刘斌;;山西省中小企业网络化合作机制研究[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郭雪梅;任国玉;;山西省区域平均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及其原因[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任健美;王尚义;刘彩英;;山西省历史时期洪、旱灾害统计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冀宪武;赵永胜;张志力;邵曰剑;程春生;;山西省农业立体污染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于翠松;;山西省水资源系统恢复力定量评价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陈振宇;胡宝清;;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地域开发格局分析——以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新涛;;基于环境库兹聂兹曲线特征分析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戴桂林;杨晓华;聂国伟;李静江;;山西省扁桃生产的经营模式探讨[A];第四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晓东 丛远东;《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出版[N];中国测绘报;2000年
2 山西省财政厅长 原崇信;金融创新 财政护航[N];中国财经报;2000年
3 ;奋进的“九五”[N];中国档案报;2000年
4 晋文;选载体 抓工程 借媒体[N];中国妇女报;2000年
5 黄星瑞 本报记者 韩小红;山西:多方沟通 听取意见[N];中国妇女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韩军;让硬软件达到一流水平[N];中国工商报;2000年
7 山西省化工厅副厅长 刘双林;国企技术创新的有效实现形式[N];中国化工报;2000年
8 三林;拓宽职教发展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张建锋 肖建伟;依法行政 无坚不摧[N];中国矿业报;2000年
10 山西记者站 李彬;山西全面开拓旅游市场[N];中国旅游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建成;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
2 刘宏文;山西省庞泉沟森林群落特征与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吴朋飞;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闰平;基于能值的山西省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岁江;山西农业产业组织比较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2 严俊霞;基于Arc View的山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D];山西大学;2005年
3 王成军;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4 贾秀堂;20世纪20年代山西的离婚潮[D];山西大学;2005年
5 张勇;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管理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6 耿晔强;山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7 梁彦;山西省普通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8 赵国武;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9 李金霞;山西省农业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周敏;山西省全面小康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交通优势度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32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