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点-轴理论的辽西走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发布时间:2017-12-30 22:34

  本文关键词:基于点-轴理论的辽西走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出处:《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结构 体系 点-轴理论 辽西走廊


【摘要】:对2000—2010年辽西走廊区域旅游总体差异演变、区域旅游发展速率差异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辽西走廊旅游发展势头总体比较强劲,但区域整体态势不好,区域旅游合作不佳;区域内盘锦、锦州相对于整个区域旅游发展较快,朝阳、阜新发展相对较慢,并基于"点-轴"理论构建了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体系,藉此对辽西走廊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Abstract]:2000 2010 - the evolution of Liaoxi corridor regional tourism overall difference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It shows that the rate difference of Liaoxi corridor tourism development overall relatively strong, but the overall regional situation is not good, the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in poor region of Panjin, Jinzhou; for the whol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Chaoyang, Fuxin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slow. Based on the "point axis"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Liaoxi corridor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system,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corridor.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1DJY041) 渤海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BSQD2010-018)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辽西走廊是中国3大“走廊”之一,沟通华北-东北两大地理板块,山水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既有汉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辽、金、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独特神韵。目前走廊域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辽宁省42%,4A级风景名胜区占全省29%,山景、滨海、森林和湿地等资源丰度、组合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凤杰;张爱平;马楠;;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分异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2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3 杨新梅,李光天;辽宁海洋旅游资源类型划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年05期

4 陈晓;李悦铮;;环渤海主要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研究[J];经济地理;2008年01期

5 慕晓飞;雷磊;;东北经济重心演变及区域发展均衡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3期

6 顾红;王志宏;;基于SCP范式的葫芦岛市旅游产业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陈才,邱明;辽西旅游地域系统与旅游业发展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2 董静;;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3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王新军;谢霞;杨建军;;基于规则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研究——以新疆温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4 赵亮;宋香谒;;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5 王忠良;华德尊;李春艳;;大气环境容量与工业布局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1期

6 吴云超;彭浩;金彦平;;旅游业驱动湘西经济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李秀霞;倪维秋;;点一轴系统理论在鸭绿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运用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8 周凤杰;张爱平;马楠;;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分异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9 段七零;;我国原油流动的空间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10 尹锴;朱亮;王强;袁超;;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形势及其发展战略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2 张爱儒;;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3 颜飞;王建伟;赵雪峰;;城市空间扩张和区域时空收敛的动力机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4 陈睿;;经济绩效视角下都市圈空间规划方法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小雨;于吉涛;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6 孙春明;;基于点轴理论的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构建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7 陈翥;朱杰敏;吴传清;;西方增长极理论模式在中国的新发展:基于学说史的视角[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2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永胜;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启尧;海域承载力评价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孟令兴;系统动力学建构下交通枢纽型经济的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孟祥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9 宁玲;城市景观系统优化原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夏泽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晓华;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丹;乡镇组团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承枚;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作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蕾蕾;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分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作玉;基于时空特征的福建省滨海地区旅游客源市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苑景雪;浙江省入境旅游非均衡性空间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曹宇宁;中日乡村旅游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应皋,万绪才;全球旅游11强(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3期

2 黄建山,冯宗宪;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3 吴康;韦玉春;;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区域发展均衡性的测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4 陆大道;;二○○○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年02期

5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6 章锦河,张捷,刘泽华;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7 李秀彬;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8 北村嘉行,杨郁华;评《中国工业地理》和《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学报;1991年03期

9 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10 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蓬勃;;构建旅游业产品创新体系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8期

2 陈红玲;陈文捷;潘兆光;;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高教论坛;2007年05期

3 顾兴全;;试以统一的内核构建体育旅游研究概念体系[J];浙江体育科学;2007年06期

4 杨向阳;明庆忠;李庆雷;;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刍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3期

5 李映洲;张建荣;王晓琳;;旅游企业的文化营销体系探讨[J];管理科学文摘;2008年Z1期

6 牟婉琼;;论旅行社服务质量体系的构建[J];消费导刊;2009年07期

7 罗辉;;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构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王琳;;旅游产品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9期

9 范娇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丽;李悦铮;;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以辽宁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忠潮;陈书卿;;关中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贾琦;吕弼顺;赵贞海;陈孝;张蕾;;延边地区国内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行为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祁黄雄;;国家海洋公园体系建设的区划途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恒;;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以大连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祁秋寅;张捷;王同坤;;滨江城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南京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朝枝;徐红罡;保继刚;;休假制度对旅游地游客流峰值变化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史春云;张捷;;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旅游城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黄羊山;;旅游系统中的基本关系[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10 曹靖;;南京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瑞;西方旅游规划发展引发的思考(上)[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任丽;《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向市民展出[N];中国旅游报;2007年

3 陈成智 王素芝;铜鼓岭:琼北旅游圈新亮点[N];海南日报;2007年

4 陈琪;加大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 加快黄山旅游三次创业[N];黄山日报;2007年

5 梁文生;十一五: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调整期[N];青岛日报;2006年

6 记者 李兵;太原“三城联动”打造现代文化名城[N];山西日报;2006年

7 林赛君;温州“晚上旅游”突出瓯越文化[N];温州日报;2007年

8 记者 张仲鹏;水稻乡找准了一条新路子[N];开封日报;2009年

9 马勇;“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创新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4年

10 通讯员 欧燕萍 记者 张寅;共商我市旅游业发展大计[N];杭州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陆军;中国古陶瓷饰纹发展史论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4 李瑛;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组织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云;云南中东部旅游温泉空间结构及其整合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现红;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驱动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庞闻;中国入境旅游流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与角色定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楠;基于空间结构的辽西走廊区域旅游优化发展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2 王庆伟;长春郊区游憩景观空间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袁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冰一;大都市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丽芳;中国邮轮经济的空间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黄智略;关于构建“海峡旅游区”空间结构的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7 衣玮;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景观生态化分析[D];广西大学;2005年

8 方幼君;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王宝平;成长型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与游客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冯进松;环城游憩空间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56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56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d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