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兼与王玉海教授等商榷
本文关键词:对“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兼与王玉海教授等商榷 出处:《人文地理》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运用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王玉海教授在《"旅游"概念新探》文章中阐述的"旅游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对非惯常环境的一种体验"定义提出质疑。认为对旅游概念的定义务必抓住旅游的本质,旅游的本质是由旅游的根本目的与行为规律决定的,而体验"非惯常环境"并非旅游的根本目的与行为规律。对于旅游的定义和本质的探讨,归根结底还是应从哲学的视角和行为科学的层面去认识。从"学术性定义"层面提出"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的概念。重点论述了"异地身心自由体验"这一旅游本质内涵与立论依据。强调理解和定义旅游概念,不能脱离"异地身心自由体验"这个本质。
[Abstract]:The use of philosophical reasoning and logical reasoning. A New probe into the concept of "Tourism" by Professor Wang Yuhai: "Tourism is an experience of people using their leisure time to make use of their leisure time to make use of their unusual environmen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tourism must grasp the essence of tourism. The essence of tourism is determined by the basic purpose and behavior law of tourism, and the experience of "non-habitual environment" is not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and behavior law of tourism. In the final analysis, we should underst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and behavioral science, and put forward from the level of "academic definition" that "tourism is the main purpose of people's recreation, aesthetics and knowledge." Use your spare time to travel outside of your daily life and work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of various kind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free experience, such as sightseeing and staying,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hich i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ourism,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definition of tourism concept are emphasized.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freedom of physical and mental experience in different places" this essence.
【作者单位】: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资助课题《哲学视野中的旅游研究》([2010]031)
【分类号】:F590
【正文快照】: 1引言王玉海教授在《旅游学刊》2010年12期发表学术争鸣性文章《“旅游”概念新探———兼与谢彦君、张凌云两位教授商榷》(以下简称《“旅游”概念新探》)。该文将旅游概念分为学术性定义与操作性定义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讨论,在旅游概念的定义上力求抓住本质并追求简洁、明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宇飞,胡春梅;关于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孙会娟;;生态旅游理论初探[J];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3 牛传军;张超;王秀茹;韩兴;;休闲农业—旅游新看点[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2期
4 王丹;;带着你的床去旅游[J];中国体育(中英文版);2007年07期
5 ;春季旅游的经典玩法[J];体育健康知识画刊;2010年03期
6 马宝建;;发生学视角下自然旅游的本质和行为特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华萍;;温泉旅游向LRT转化的人文关怀[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5期
8 马勇,周霄;旅游的产生发展、本质属性与社会价值[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王英利,张振国,张志金;五大连池火山旅游资源系统分析评价及保护利用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1997年01期
10 孙根年;我国6大境外客源市场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健;;我国会展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动向分析[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2 庄立娟;赵志江;高国静;秦安臣;;我国休闲渔业概述[A];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C];2007年
3 王贤彬;罗菊英;;利川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利用[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4 关宇;韩通飞;;观光农业发展初探[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刘利利;王少波;吴晓萍;;旅游与屯堡妇女的社会地位[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杜熙茹;;我国传统文化在假日体育旅游中的和谐共享——以南海西樵山对南狮的策划为例[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7 龚静;刘源;;关于贵阳市发展生态旅游茶园的探讨[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吴小根;陈智博;宋福临;;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探讨[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谢杰;;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山水景观与生态旅游开发[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永宏;张耀光;;大连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条件评价与发展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云鹏;生态旅游概念综述[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王叶平;商务旅游:概念2000[N];中国交通报;2000年
3 ;青岛旅游宣传引入“公益”概念[N];中国旅游报;2002年
4 肖建舫;地质公园 突破概念 风光无限[N];中国旅游报;2001年
5 刘赵平;分时度假业的“三步曲”[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魏小安;泛谈旅游新概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7 魏小安;认识旅游网络公司(待续)[N];中国旅游报;2000年
8 ;网络旅游风景这边独好[N];中国旅游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张洵涛;旅游网站的变通[N];中国旅游报;2001年
10 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 魏小安;对发展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欧阳高奇;北京市风景名胜区村庄景观风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母涛;论旅游资源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秀;体育节事旅游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宏;秦兵马俑游客消费、体验分析与旅游拓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国胜铁;TSA下黑龙江省旅游业对就业贡献的实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肖芸;论旅游与跨文化交流[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5 葛安新;森林生态旅游产品适宜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丰湘;明清时期泰山旅游活动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果;“农家乐”的文化与审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峥;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保护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9 唐敏;长春净月开发区旅游经济开发与管理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樊欣;区域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62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62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