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期货论文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2 09:28

  本文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股权激励 公司绩效 股权激励比例 激励模式 有效期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实践,成为一项长效机制。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至2013年间,已经有597家上市公司宣布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学术界和上市公司普遍对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和作用非常关注。股权激励具有稳定和激励员工的作用,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股权激励发挥的作用是长效的,因为其有效地解决了员工和公司利益目标不同带来的影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更多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而努力,公司的绩效也获得了大幅的提升。同时,从利益的角度来看,实行股权激励制度会让公司所有者与管理者的角色紧密的结合起来,减少一定的道德风险,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此外,股权激励也有一定的弊端,运用不当,也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激励门槛过低或条件过松,导致股权激励成为一种员工福利,或者可能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善以及向股东输送利益的问题,对公司绩效带来不利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我国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通过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方法有效的结合,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对其进行介绍、分析、研究。首先,通过对选题的意义以及当下的市场背景做一简要的介绍,让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到相关信息,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理论,同时描述了股权激励从西方引入我国后的发展历程,为提出本文的假设和设定相关变量做了理论铺垫。然后,选用2010年成功实施股权激励的39家上市公司前后时间跨度五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的业绩有所提升,但效果并不显著(2)股权激励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假设预期的结果不同(3)限制性股票的股权激励方式会比股票期权产生更好的激励效果(4)较长的股权激励有效期的激励效果比短期激励较好一些。综合以上结论,本文综合考虑理论与现实情况,客观的对该机制提出合理性建议。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equity incentive system in China has been a relatively wide range of practice. From 2005 to 2013, 597 listed companies have announc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quity incentive plan. Academia and listed companies generall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and function of equity incentive. Equity incentive has the function of stabilizing and motivating employees. Equity incentiv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role of equity incentive is long-lasting, because it effectively solve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interests of employees and companies, and can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employees. Put more enthusiasm into the work, to achieve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goals, the company's performanc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teres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quity incentive system will make the company owners and managers of the role of close combination, reduce certain moral hazard, play a very good role in restraint. In addition, equity incentive also has some drawbacks, improper use. It may also backfire, such as too low barriers or loose conditions, resulting in equity incentives as a kind of employee benefits, or there may be imperfec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benefits to shareholder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quity incentive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China. Through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norm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o introduce it. Analysis, research. First, throug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and the current market background, let the reader understand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more clearly,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Secondly, by consult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theory on this issue, and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quity incentive from the west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a, which paves the way for the hypothesis of this paper and the setting of relevant variables. Then. In 2010, 39 listed companies which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equity incentive were selected as the data of five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equity incentive as the research samples for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Finally,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the implementation of equity incentiv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has improv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but the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2)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equity incentiv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Different from the expected result) the equity incentive method of restricted stock will produce better incentive effect than stock option.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long term equity incentiv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hort-term incentive. This article synthetically considers the theory and the reality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suggestion to the mechanism objectively.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51;F2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燕;;关于公司成长性研究的综述[J];价值工程;2009年12期

2 徐经长;王胜海;;核心高管特征与公司成长性关系研究——基于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06期

3 李角奇;;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J];经济纵横;2011年10期

4 谢晓燕;陈姗姗;;财务信息视角下上市公司成长性研究——以内蒙古上市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3年05期

5 倪筱楠;王沈桥;;系统视角下上市公司成长性发展测度评价探讨[J];企业经济;2013年08期

6 ;宝新能源:公司业绩持续向好[J];股市动态分析;2013年34期

7 惠恩才;关于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04期

8 王建文;何雪婷;;控股股东累计净减持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研究[J];商业会计;2014年02期

9 张皓;;新疆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04期

10 薛玉莲;河南省上市公司成长性综合分析[J];中州审计;200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军;;股利政策、公司成长性和资源配置:基于大股东掏空的视角[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章卫东;张洪辉;邹斌;孙一凡;;政府干预、大股东资产注入:支持抑或掏空[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蒋义宏;陈辉发;;年报预约披露情况研究——来自2004-2006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7年

4 刘婷;;负债制度阈值对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廷求;初建学;陈德球;;完善公司治理的路径选择:自主还是强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自查报告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刘仕煜;王福胜;;再探公司治理及其评价:成本收益视角[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章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实证研究——基于2009年沪深股市A股经验数据[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震;张鸣;;高管人员报酬与业绩评价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对两类上市公司的比较分析[A];公司财务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黄辉;龚丽;;IT类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10 姚明龙;张丹敏;邱雅雯;;中小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问题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卫臣 孙斌;中小板公司成长性总体下降[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民族证券 刘佳章;维稳有赖于上市公司业绩超预期[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徐建民;从年报看上市公司成长性[N];证券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彭友;逾两成业绩下滑 拟上市公司成长性堪忧[N];经济观察报;2014年

5 叶晓彤;投资成长公司是规避风险的好方法[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王健杰;上市公司成长性之行业篇[N];北京商报;2007年

7 华泰证券研究所;117家公司连续9季业绩增长[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蒋家华;首先应知所买股票公司是做什么的[N];中国证券报;2007年

9 应尤佳;海参价格上涨增强相关公司底气[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张媛媛 胡学文;1401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三季报[N];证券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永新;大股东视角下的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邓建平;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与效率[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徐金球;公司治理溢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阳浙江;中国上市公司总经理更替模式的影响机制及其效应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金建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成长性[D];浙江大学;2010年

6 官心怡;控股股东的代理问题对公司持续成长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7 肖华芳;公司治理对自愿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潘鸿;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购并的动机和利益转移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9 曾江洪;中小上市公司治理与成长性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刘建勇;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产注入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聪;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对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廖霞如;银行持股与公司在职消费的实证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姚美玲;WF公司对LY公司资产收购的案例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4 郭静静;基于财务分析的住宿业上市公司成长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高齐升;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其成长性的影响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6 沈浮;四川创意公司上市融资过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翟海丽;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与成长性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8 董楠楠;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对公司成长性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卢玉梅;我国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动机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10 胡茜;基于时序立体数据表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68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1368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7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