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期货论文 >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农户行为选择及损益

发布时间:2018-04-11 11:30

  本文选题:生态补偿 + 退耕还林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5期


【摘要】:合理的补偿标准是激励农户自愿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而现有退耕还林补偿标准的测算方式没有考虑农户机会成本和损益状况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文章将实物期权理论引入农户收益测算中,通过数值模拟探讨南北不同地区收益不确定条件下成本收益等额补偿的转换边界,结果表明农户退耕的机会成本随时间和地域变动而变动,科学高效的退耕补偿标准也应随之变动。随后,根据2002-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以小麦和稻谷为代表估算南北不同地区退耕地块上退耕农户的机会成本,结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初值密度和生态林认定标准以杉木和刺槐为代表估算南北不同地区造林成本,进而得到退耕还林的造林净收益,通过比较历年种植农作物和造林的净收益,表明种植农作物的净收益呈现波动上升的状态,2002-2009年期间的退耕还林净收益高于种植农作物的净收益,农户因退耕受益,2010-2013年期间的退耕还林净收益低于种植农作物的净收益,农户因退耕受损。最后,利用几何布朗运动模拟2014-2030年的退耕机会成本的可能走势并与转换边界进行比较,得到粮食产量、补偿标准与农户受损概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下退耕农户的受损概率随农作物产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补偿标准的增加而减小,在相同立地条件和相同补偿标准下南方地区退耕农户受损的概率更大。文章为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政策含义是在中央政府"一刀切"政策现状下,地方政府应结合地域特征和机会成本的变化制定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在选择退耕地块时应考虑地块的立地条件,避免宜耕地被退。
[Abstract]:The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standard is the key to encourage farmers to participate voluntarily in the project of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ry. However,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dynamic changes and uncertainties of the opportunity cost and profit and loss of farmers, 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needs to be improved.In this paper, the real option theor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alculation of farmers' income, and the conversion boundary of equal compensation of cost and incom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ncertain income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north and south is discuss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eturning farmland changes with time and region, and the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compensation standard should also change.Subsequently, based on the relevant statistics for 2002-2013, using wheat and rice as the representative,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eturning farmers on land plot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was estim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t income of planting crops is increasing in the period of 2002-2009, the net income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planting crops, and the net income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the period of 2010-2013 is lower than that of planting crops, and the net income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s lower than that of planting crops in the period of 2002-2009.Farmers are damaged by the return of farmland.Finally, using geometric Brownian motion to simulate the possible trend of opportunity cost of returning farmland from 2014-2030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transition bounda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the probability of farmer's damage is obtained.Under the new policy of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the probability of damage to farmer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rop yield and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the probability of damage to farmers in southern China was greater under the same site conditions and the same compensation standard.This paper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round of policy of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The policy implication is that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ne-size-fits-all" polic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formulate compensation standards for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opportunity costs.The site condition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selection of plots to avoid the retreat of arable land.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编号:12&ZD072)
【分类号】:F3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晋涛;陶然;徐志刚;;退耕还林:成本有效性、结构调整效应与经济可持续性——基于西部三省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4年04期

2 陈代喜,黄开勇;杉木速生丰产林组装配套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2年S1期

3 杨俊嫒;方亮;沈光杰;冯建芳;张宏宇;;刺槐对低温适应性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韩洪云;喻永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成本基础、接受意愿抑或生态价值标准[J];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颖慧;;退耕还林中地方政府执行行为的演化博弈[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2 杨钟贤;苏春江;满正闯;彭立;;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岷江上游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3 刘强;彭晓春;周丽旋;张杏杏;;基于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广东省各市生态补偿的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4 成定平;;农地利用结构的配置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唐增;徐中民;武翠芳;刘建国;;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最小数据法及其在民勤的应用[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6 杜建宾;李佳;;关于联合生产研究进展的述评和展望[J];北方园艺;2011年14期

7 谢旭轩;张世秋;朱山涛;;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8 谢旭轩;马训舟;张世秋;;应用匹配倍差法评估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孙妍;;退耕还林工程补偿机制研究——以陕西延川退耕还枣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柯水发;赵铁珍;;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选择机理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兰花;林权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姜宏瑶;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金京淑;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昌海;秦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本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孙景波;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付青叶;生物燃料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董捷;退耕还林绩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8 李伟;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9 柯水发;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张效军;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晨意;黄勇;;国产刺槐属植物特性及其园林应用价值[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2 孔凡斌;陈建成;;完善我国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危丽;杨先斌;刘燕;;退耕还林中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最优激励合约[J];财经研究;2006年11期

4 陈百明,刘新卫,杨红;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5 任志远,李晶;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测评[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6 唐华俊;吴文斌;杨鹏;陈佑启;Peter H.Verburg;;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模型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7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年06期

8 史培军,宋长青,景贵飞;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9 文洁;刘学录;;基于改进TOPSIS方法的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4期

10 党宏忠,惠晓萍;泾川县林地资产评估[J];甘肃林业科技;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立国;李笑春;;系统论视阈下生态补偿体系的构建[J];生态经济;2013年10期

2 戴其文;;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02期

3 粟晏;赖庆奎;;国外社区参与生态补偿的实践及经验[J];林业与社会;2005年04期

4 毛锋;曾香;;生态补偿的机理与准则[J];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5 庾莉萍;;生态补偿:为了山清水秀[J];内蒙古林业;2007年01期

6 曹云;;实行生态补偿 促进和谐发展[J];中国林业;2007年01期

7 邓燔;陈秋波;章芸;;森林生态补偿体系的现状和局限[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0期

8 王海滨;邱化蛟;朱万斌;程序;;以生态服务的价值观浅析生态补偿和生态资产经营[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年03期

9 秦艳红;康慕谊;;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J];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04期

10 李晟之;;论生态补偿背景下的协议保护[J];农村经济;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2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5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6 孔志峰;生态补偿:不可忽视的责任[N];国际商报;2009年

7 记者 宋时飞;《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启动[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记者 买天;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N];农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尔德;区域性草原生态补偿定调[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10 魏家锋;神农架特色产业发展受益生态补偿[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丽;我国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5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7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尤艳馨;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马爱慧;耕地生态补偿及空间效益转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陈孜;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葛丽燕;流域阶梯式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及应用[D];郑州大学;2012年

5 张慧;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薛友;苏州生态补偿评估[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付二光;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8 何欣;西南山地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9 张建肖;陕西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闫伟;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35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1735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b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