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农风险管理与收入保险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5 22:12
本文关键词:中国粮农风险管理与收入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关系中国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保证农民利益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自2004年以来实施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为主的托市政策,通过政府干预来“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累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调整。政策调整很可能使中国的粮农不仅面临自然灾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风险,还要面临剧烈且频繁的价格波动风险。为避免粮价支持政策调整损害农民现有利益,中国自2014年提出在市场形成价格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作为目标价格制度的一种实现形式,粮农收入保险是替代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管理农民种粮风险和切实保证农民利益的有效政策工具吗?本文对此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全面分析中国种粮风险特性,并系统梳理现行种粮风险管理工具的问题与不足。1.全面分析中国种粮风险的特性。(1)定性分析种粮收入风险的性质、特征及趋势。将种粮收入风险分解为产量风险、价格风险和产量-价格交叉风险三部分,从风险的系统性、风险信息的可获性、风险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对冲风险的存在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其特征,并基于极端气象灾害事件、粮食市场的自由化和开放程度、生产经营主体规模以及粮食市场的金融化与能源化四个因素,研判中国种粮风险扩大趋势;(2)分别从品种和空间视角定量分析中国种粮风险。基于全国层面的生产数据测算,粮食收入风险最高,价格风险其次,产量风险最低。分品种看,无论是从收入风险的损失大小还是发生频率看,稻谷的收入风险最高,其次是玉米的收入风险,小麦的收入风险最小。空间聚合会破坏产量风险和价格风险,而空间分解会增加产量风险和价格风险。空间聚合对产量风险的破坏程度大于价格风险。粮食收入风险并不是单产风险和价格风险的简单加总,分析结果显示收入风险小于产量风险与价格风险之和,我国粮食价格与产量之间存在“自然对冲”,具备内生稳定特性。2.现行粮食收入风险管理政策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难以全面有效管理农户种粮风险。产量风险管理政策工具的保障水平太低。中国管理种粮产量风险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财政灾害救助和农业保险,只能保障粮农有限的产量风险损失。与财政灾害救助运用行政手段进行事后应急风险管理相比,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更加公平、透明和有效,不仅能解决农民个体恢复再生产所急需的资金,而且多方筹集资金减轻财政负担,也符合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将在我国自然风险管理中扮演更重要角色。价格风险管理政策工具成本高且可获性差。期货市场是管理粮食价格风险的最佳工具,但中国粮食期货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且无法为我国广大小规模农户所直接使用。分析发现,粮食价格支持政策虽能显著降低农户种粮收入风险,但容易造成日益严重的粮食高库存、进口激增等问题,政策弊病越来越明显,亟待进行调整。目标价格补贴和目标价格保险是两种名义上的收入风险管理政策工具,实质侧重管理价格风险。与目标价格补贴相比,目标价格保险更符合国际规则,可以放大保障效果,同时又减少财政冲击因此,利用产量与价格之间自然对冲而具备的内生稳定特性,本文提出全面覆盖产量风险和价格风险的粮农收入保险概念,融合现行农业保险和期货市场两大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的优势,能更好地保证我国农民种粮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引入粮农收入保险的可行性及方案设1.总结国外农业收入保险发展的经验借鉴。以世界上唯一大规模实施和成功推行农业收入保险的国家——美国为例,分析其在农业收入保险方案设计和补贴制度构建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农业收入保险已经是wto框架下世界农业支持政策新趋向。基于国情农情,设计相应的收入保险方案。为促进农业收入保险经济可行,应构建双向财政补贴机制和完善的配套机制。2.中国引入粮农收入保险的可行性及方案设计。首先,理论分析农业收入保险的可保性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可保转化;其次,从农业收入保险取得成功的三个关键要素看,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引入粮农收入保险的一定基础;最后,指出区域收入保险方案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粮情,并阐述方案设计要点。通过构建农业收入保险定价模型,厘定中国粮农收入保险费率。三、构建中国粮农收入保险补贴制度的合理化建议首先,明确中国发展粮农收入保险的目标定位。粮农收入保险是现阶段我国粮食目标价格改革的重要政策工具,并在今后粮食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中扮演日益重要角色,应积极探索“粮农收入保险”综合性风险管理模式;其次,中国发展粮农收入保险的基本原则是新型政府与市场合作关系、渐进式推行、适度竞争和鼓励创新。发展重点是在小麦和水稻主产区推广试点区域收入保险,适当倾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后,为保障粮农收入保险实施,一方面,政府要构建科学的粮农收入保险补贴制度,保障其经济可行。从开展粮农收入保险的费用构成出发,实现对保险全过程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粮农收入保险配套设施,降低其运行成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1)运用OECD农业风险综合管理分析法,构建基于产量和价格分类的中国种粮风险综合管理框架体系;(2)在阐述农业收入保险理论的基础上,较早系统研究中国引入粮农收入保险的可行性和方案设计;(3)运用ARIMA模型拟合粮食单产和价格的分布,并以Copula函数为基础构建农业收入保险定价模型。
【关键词】:风险管理 收入保险 自然对冲 粮食 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6.11;F842.66
【目录】:
- 摘要12-15
- Abstract15-19
- 1 导论19-26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9-21
- 1.1.1 研究背景19-21
- 1.1.2 研究意义21
- 1.2 主要内容21-22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2-24
- 1.3.1 研究方法22-23
- 1.3.2 技术路线23-24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24-26
- 1.4.1 可能的创新24-25
- 1.4.2 不足之处25-26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26-35
- 2.1 相关理论26-27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26
- 2.1.2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理论26-27
- 2.1.3 农业风险综合管理理论27
- 2.2 研究综述27-35
- 2.2.1 农业收入保险的概念与分类27-28
- 2.2.2 农业收入保险供给研究28-31
- 2.2.3 农业收入保险需求研究31-33
- 2.2.4 简要评述33-35
- 3 中国种粮风险:分类属性、综合评估与变动趋势35-62
- 3.1 中国种粮风险的分类属性35-39
- 3.1.1 种粮风险的概念与分类35-37
- 3.1.2 种粮风险的特征37-39
- 3.2 中国种粮风险的综合评估39-59
- 3.2.1 数据来源39-40
- 3.2.2 种粮收入风险评估模型40-42
- 3.2.3 品种视角下种粮收入风险评估42-55
- 3.2.4 空间视角下种粮收入风险评估55-59
- 3.3 中国种粮风险的变动趋势59-60
- 3.4 本章小结60-62
- 4 中国种粮风险管理:现行政策工具与绩效评估62-89
- 4.1 农业风险综合管理框架体系62-63
- 4.2 产量风险管理政策工具63-71
- 4.2.1 财政灾害救助63-65
- 4.2.2 农业保险65-68
- 4.2.3 二者比较68-71
- 4.3 价格风险管理政策工具71-81
- 4.3.1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71-77
- 4.3.2 农产品期货市场77-80
- 4.3.3 二者比较80-81
- 4.4 收入风险管理政策工具81-86
- 4.4.1 目标价格补贴81-83
- 4.4.2 目标价格保险83-85
- 4.4.3 二者比较85-86
- 4.5 本章小结86-89
- 5 农业收入保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以美国为例89-123
- 5.1 美国农业收入保险方案及对中国的启示90-108
- 5.1.1 美国农业收入保险的产生背景90-92
- 5.1.2 美国农业收入保险的主要内容92-101
- 5.1.3 美国农业收入保险的配套机制101-108
- 5.1.4 对中国的启示108
- 5.2 美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108-121
- 5.2.1 美国政府补贴农业保险的机理分析109-111
- 5.2.2 美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机制的主要内容111-117
- 5.2.3 美国政府补贴农业收入保险的影响评估117-120
- 5.2.4 对中国的启示120-121
- 5.3 本章小结121-123
- 6 中国粮农收入保险的理论分析与方案设计123-141
- 6.1 农业收入保险的理论框架123-133
- 6.1.1 农业收入保险的概念123-129
- 6.1.2 农业收入保险的可保分析与转化129-131
- 6.1.3 农业收入保险的影响预估131-133
- 6.2 中国引入粮农收入保险的可行性133-136
- 6.2.1 农业收入保险的三个关键要素133-134
- 6.2.2 产量和价格数据的积累134
- 6.2.3 价格指标的选择134-135
- 6.2.4 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135-136
- 6.2.5 分析结果136
- 6.3 中国粮农收入保险方案设计136-140
- 6.3.1 区域选择136-137
- 6.3.2 预测县产量的集中趋势137-138
- 6.3.3 保障价格的设定138
- 6.3.4 保险赔付规则138-139
- 6.3.5 保险费率厘定139-140
- 6.4 本章小结140-141
- 7 中国粮农收入保险的定价模型与实证研究141-155
- 7.1 数据来源141-143
- 7.2 农业收入保险定价模型143-148
- 7.2.1 双风险因子Copula模型143-147
- 7.2.2 蒙特卡罗方法147
- 7.2.3 保险定价公式147-148
- 7.3 粮农收入保险的定价结果148-154
- 7.3.1 三大主粮单产和价格分布模型的确定148-151
- 7.3.2 三大主粮单产和价格联合分布的确定151-152
- 7.3.3 三大主粮收入保险与产量保险的费率厘定152-154
- 7.4 本章小结154-155
- 8 中国粮农收入保险补贴制度设计155-163
- 8.1 粮农收入保险的目标定位155-156
- 8.2 发展粮农收入保险的基本原则与重点156-158
- 8.2.1 基本原则156-157
- 8.2.2 重点157-158
- 8.3 粮农收入保险补贴制度的构建158-160
- 8.3.1 粮农收入保险的补贴原理分析158-159
- 8.3.2 粮农收入保险的财政补贴制度159-160
- 8.4 完善粮农收入保险的配套设施160-162
- 8.5 本章小结162-163
- 9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163-167
- 9.1 研究结论163-165
- 9.2 对策建议165-167
- 参考文献167-180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80-182
- 致谢182-184
本文编号:573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57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