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基差的非线性特征和均值回复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股指期货基差的非线性特征和均值回复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基差 三阶段门限自回归模型 均值回复 非线性
【摘要】:只有当股指期货与现货之间的基差足够大到能够补偿交易成本时,指数套利者才会进入市场进行套利.利用三阶段门限自回归模型研究了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非线性特征及均值回复机制,并给出了有别于传统持有成本模型的无套利区间.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刻画了股指期货市场的非线性均值回复特征;由模型识别出的门限值反映出我国反向套利成本过高的事实.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统计与金融系;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基差 三阶段门限自回归模型 均值回复 非线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221001,70331001,10628104,7100310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1YZC790015)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90416245)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34021200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C63027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1XNK027,10XNF020)资助
【分类号】:F830.9;F224
【正文快照】: 0引言股票指数期货(简称股指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的金融衍生品合约.国内市场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后,成交活跃,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得到初步的发挥,对深化及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投资者有效地利用了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规避系统风险,市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袁象;余思勤;;股票指数期货均值回复现象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张龙斌;王春峰;房振明;;考虑基差影响非对称效应的股指期货对冲策略[J];系统工程;2008年05期
3 吴武清;李东;潘松;陈敏;;三阶段均值回复、TAR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宋玉臣;季宇;;中国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缺失——来自上证50指数的实证证据[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2 陈冲;刘向丽;徐山鹰;汪寿阳;;基于基差角度的中国铜期货动态套保策略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3 LI Dong;;Weak convergence of the sequential empirical processes of residuals in TAR models[J];Science China(Mathematics);2014年01期
4 卢宗辉;蓝海平;龚映清;;基差变化与沪深300指数和股指期货的波动性——基于马可夫状态转换模型的考察[J];21世纪数量经济学;2013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祥友;融资融券交易下的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蒋勇;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管理与量化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罗洎;中国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信息传递效应的数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4 林祥友;融资融券交易下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时变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5 邹筱;装备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郭尧琦;分形市场下有色金属价格波动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晖;存货、基差与波动率[D];清华大学;2010年
2 钱昌发;我国金属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比率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3 朱蓓蓓;我国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比率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4 张兴旺;我国股票时序数据长记忆性和非对称性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周书娜;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基本面加权指数组合投资方法及其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6 俞晓雯;基于高频数据的我国股指期货量价及期现市场的交叉相关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碧英;非线性特征组合用于皮肤电情感识别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8 黄日廷;可控损失的股指期货套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薛川;海浪破碎间歇性与群发性的度量[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卢卓;考虑基差效应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对冲比率及其效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婉彬;陶利斌;缪柏其;;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非线性建模[J];中国管理科学;2008年05期
2 谢晶晶;;套期保值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运用[J];金融经济;2011年06期
3 王泰强;侯光明;张贵川;;基于VaR模型的沪铝套期保值基差风险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3期
4 史宏;汪淮江;;基于VaR的农产品期货套期保值基差风险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年02期
5 伍海军;;多阶段展期套期保值基差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4期
6 于婧晗;孙永亮;;股指期货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2期
7 刘慧宏;;考虑交易费用的组合套期保值策略模型[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年01期
8 秦振江;闫同新;张婧;;带基差风险和交易费用的不完全市场下的期权定价方法[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8年01期
9 周中兵;;基差在套期保值中的作用及应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0年06期
10 马永开,唐小我;组合套期保值策略及其理论研究[J];预测;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国兵;;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经验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龚晓华;黄毅强;;我国分省市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模型检测与预测[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叶阿忠;;我国通货膨胀的核估计和k-近邻估计[A];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张丽杰;李廉水;;制造业创新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5 杜兴强;漆传金;;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模型解释力、内生性与行业竞争度[A];当代会计评论(第1卷第2期)[C];2008年
6 王家绪;;鄂州市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及其应用[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7 杨怀东;伍娟;盛虎;;基于高频数据的成对交易统计套利策略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杨宝臣;廖珊;苏云鹏;;仿射模型下的随机久期向量[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冯予;;散度族非线性随机效应模型的几何结构[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林金官;韦博成;;离散型广义非线性纵向数据模型中偏离名义离差的检验及其功效模拟[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显;基于VaR模型的沪铜套期保值基差风险分析[N];期货日报;2009年
2 宝城期货 何晔玮 邓萍 高芸;不同展期策略的实证比较[N];期货日报;2011年
3 海通期货研究所;沪深300行业指数β系数预测模型之比较[N];期货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毅丹;灵活的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周卫东;指数巨灾债券下的最优再保险合同[D];厦门大学;2007年
3 李道叶;非线性框架下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收益率特征分析[D];暨南大学;2007年
4 韩文蕾;中国股票市场的非线性分析与预测[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彭方平;STR模型及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非线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张凌;城市住房价格波动差异及连锁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赵越;半参数模型的统计推断及其在金融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林正龙;项目投资定价与择时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刘雪燕;门限模型及其在我国宏观经济研究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周丽;利率衍生品定价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磊;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孙庆梅;一种基于风险和无风险投资的非线性统计模型的估计[D];山东大学;2009年
3 张春赛;时滞均值回复θ过程及其数值解的收敛性[D];东华大学;2011年
4 刘银苹;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的设定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5 陈平;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和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基差风险的波动溢出效应和动态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6 陈锦萍;基于VaR的商品期货基差风险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杜强;基于VaR-GARCH模型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基差风险实证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8 郭雷;盈余反应系数非线性模型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张志远;基于STAR过程的人民币利率与汇率关系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李宝剑;中国燃料油期货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61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66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