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创新驱动跨国并购——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本文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驱动跨国并购——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出处:《国际经济合作》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跨国并购 商业模式 关键资源和能力 生命周期
【摘要】:驱动跨国并购的因素是什么?文章以一个新的视角——商业模式,采用中国上市公司2008年-2016年的跨国并购数据,对此问题进行解释。结论显示,对于一个成熟商业模式(或商业模式效力逐渐衰弱)的公司,仅仅通过跨国并购将目标方资源纳入自身商业模式,对于日渐下降的绩效往往于事无补,但通过并购一个成长型公司的商业模式,并使其独立,能获得一个新的转型增长平台;对于一个新生商业模式的公司,可以通过跨国并购相关公司有价值的资源,增强自身商业模式,以收获成长绩效,或者通过跨国并购相关公司的商业模式,获得商业模式协同效应,两条商业模式并行不悖,合并后将获得巨大的成长机会。
[Abstract]:What drives cross-border M & A? In this paper, a new perspective-business model, using the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8 to 2016, cross-border M & A data, to explain this problem. The conclusion shows. For a company with a mature business model (or a declining business model), the mere incorporation of the target party's resources into its own business model through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s often not helpful for declining performance. However, by acquiring a business model of a growth company and making it independent, we can obtain a new transformational growth platform. For a company with a new business model, it can enhance its own business model through the valuable resources of transnational M & A related companies, in order to gain growth performance, or through the business model of transnational M & A related companies. Achieve business model synergy, the two business models parallel, the merger will be a huge opportunity for growth.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分类号】:F271;F832.51;F279.2
【正文快照】: 跨国并购潮的出现,使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影响跨国并购的成功因素,全球研究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理论,例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公司控制权市场目的、缓解融资约束目的、价值转移目的以及自大假说理论等。但这些理论的丰富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廉鹏飞,曲峰;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06期
2 桑秀国;跨国并购: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1年06期
3 褚东风,黄汉江,褚东伟;面对跨国并购中国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阚文;;跨国并购进入冷冻期?[J];财经界;2001年10期
5 崔健;简析日本的对内跨国并购[J];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04期
6 侯锦;我区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并购浪潮[J];理论研究;2002年04期
7 唐礼智;全球跨国并购的新特征及动因透视[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宋群,陈长缨;跨国并购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10期
9 唐任伍;王宏新;;全球跨国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J];经济管理;2002年15期
10 张宏;我国面对跨国并购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理论学刊;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玉萍;王代敬;;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探析[A];全国高师《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胡新欣;刘冀生;蔡来兴;薄启亮;张志勇;刘建功;;跨国并购与兼并重组[A];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08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08年
3 楼朝明;;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中的“经济安全”问题——基于利益集团的分析视角[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4 肖江岭;;跨国并购发展战略的思考[A];2012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魏磊;;全球跨国并购形势分析及中国对策[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6 胡明晨;吴国蔚;;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策略分析及建议[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聂聪聪;;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反周期跨国并购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8 王铁栋;徐娴;;价值链全球布局的战略考量——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新视角[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9 马晓芸;谢洪明;;跨国并购对R&D投入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刘艳;;跨国并购文化整合中的文化增值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明;跨国并购交易总额达到21.28亿美元[N];中国证券报;2007年
2 张芝年;英国对跨国并购活动的监管[N];经济日报;2007年
3 张娜;一场关于“跨国并购”的思想交锋[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4 高析;对当前跨国并购若干问题的思考[N];中国信息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唐真龙;加速国际化 跨国并购额达186亿美元[N];上海证券报;2008年
6 郑晓波;中国市场跨国并购金额翻番[N];证券时报;2008年
7 刘丽靓;跨国并购应在危机中不断发展壮大[N];证券日报;2008年
8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葛顺奇;如何看待跨国并购[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9 葛顺奇;如何看待跨国并购[N];民营经济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袁新立;正视跨国并购中的两对矛盾[N];中国航空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中文;跨国并购的宏微观经济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2 张寒;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马金城;跨国并购的效率改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4年
4 蒋墨冰;跨国并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里光年;发展中大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叶建木;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杨镭;跨国并购与政府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顾卫平;管理跨国并购——基于契约和资源整合的模式[D];复旦大学;2004年
9 楼朝明;中美企业间跨国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10 姚战琪;跨国并购:对市场结构变动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俊;我国大企业集团跨国并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邸春雨;经济转型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D];辽宁大学;2008年
3 徐刚;跨国并购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4 刘影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D];外交学院;2005年
5 甄海涛;关于跨国并购的若干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陈奇;核心能力培育视角的跨国并购整合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张媛;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杨培强;跨国并购的动因、效应及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高玉玲;联想集团跨国并购及整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骆兴顺;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61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136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