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不确定下的风险对冲策略及其效用
本文选题:风险对冲 切入点:期望效用 出处:《中国管理科学》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避免参数法和半参数法的事前模型设定偏误和参数估计误差,本文引入无需做事前分布假设的非参数核估计法对VaR和CVaR进行估计,并基于VaR和CVaR的核估计量构建风险对冲模型,实现风险估计和风险对冲同时进行。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在核估计框架内引入期望效用理论比较最小方差、最小VaR和最小CVaR对冲策略的对冲效率,以期解决传统文献将风险下降比率作为风险对冲效率指标,却因风险度量指标不同而导致比较结果不一致的问题。最后,将核估计框架下的风险对冲模型和期望效用理论运用到沪深300股指期货现货的风险对冲问题,实证结果表明:最小CVaR对冲策略的对冲效率优于最小方差和最小VaR对冲策略,且四种效用函数给出的比较结果一致。
[Abstract]:In order to avoid the prior model setting error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error of parameter method and semi-parameter method, the nonparametric kernel estima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estimate VaR and CVaR without prior distribution hypothesis. Based on the kernel estimator of VaR and CVaR, the risk hedg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realize both risk estimation and risk hedging. On this basis, the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is further introduced into the framework of kernel estimation to compare the minimum variance. The hedge efficiency of the minimum VaR and minimum CVaR hedg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risk reduction ratio is regarded as the risk hedging efficiency index i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but the results of the comparison are inconsisten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risk measurement index. The paper applies the risk hedging model and expected utility theor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kernel estimation to the hedging problem of Shanghai and Shenzhen 300 stock index futur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dging efficiency of minimum CVaR hedging strategy is better than that of minimum variance and minimum VaR hedging strategy. The comparison results of the four utility functions are consistent.
【作者单位】: 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31008,71603058,7157305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YJC79003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62246)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A030312003,2016A03031365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5YYJ06,GD15XYJ03)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Q20)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6年“羊城青年学人”研究项目(16QNXR08)
【分类号】:F224;F7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方方;;对风险对冲定义的探讨[J];会计师;2013年08期
2 王永海;关于财务风险对冲问题[J];经济评论;1996年05期
3 陈继明;杨金梅;索彦峰;;结构性贸易融资、期货市场与风险对冲[J];金融纵横;2007年19期
4 傅亚平;田永超;;论企业风险对冲与管理者激励[J];上海管理科学;2006年05期
5 李永;崔习刚;刘鹃;;反距离加权法天气衍生品空间基差风险对冲效果[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0期
6 田茂永;转型之惑与风险对冲[J];IT经理世界;2002年11期
7 杨宝臣;廖珊;苏云鹏;;曲度变动与利率风险对冲效果的改善[J];系统工程;2011年12期
8 尹青;;略论天气衍生品及其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11期
9 李勤;信用风险对冲技术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J];金融论坛;2002年07期
10 赵景亮;;债券投资组合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对冲策略[J];债券;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震;方向亮;;风险对冲与公司价值:来自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经验证据[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吴爱福;;金融衍生工具与风险对冲[A];2002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专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麦特·麦克 Matt Machaj 覃维桓 译;黄金是系统风险对冲工具[N];中国黄金报;2013年
2 崔利华;需要建立强大风险对冲机制[N];期货日报;2008年
3 罗洁;应激关键在于风险对冲[N];上海金融报;2008年
4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田立;风险对冲:从赛场到股市[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吴杰;风险对冲时代怎么赚钱[N];中国证券报;2012年
6 北京首创期货 董双伟;服务企业经营——期货研究员眼中的“风险对冲”[N];中国证券报;2012年
7 光大期货 孙永刚;黄金 最好的风险对冲工具[N];期货日报;2014年
8 杨帆;国际市场的主要风险对冲机制[N];期货日报;2003年
9 罗洁;生物课[N];中国邮政报;2007年
10 黄晓勇;开放式基金 缺少风险对冲不行[N];金融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娟;需求不确定环境下的汇率风险对冲与基于批发价合同的供应链运作策略[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廖珊;固定收益证券风险对冲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孟宪楠;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对冲及业绩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杨广袤;若干风险对冲模型在中国股指期货市场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薛普;备兑权证的风险对冲策略[D];厦门大学;2008年
4 钱文礼;我国结构金融产品设计——产品定价与风险对冲[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李越嘉;人民币结构化理财产品的结构分析和定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李怡;股指期货的风险对冲与风险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78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1578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