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投融资论文 >

大股东控股、报酬契约与合谋掏空——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发布时间:2018-03-12 16:01

  本文选题:掏空 切入点:合谋 出处:《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给予合谋的高管更多薪酬,同时削弱薪酬业绩的敏感性,由此减轻高管因掏空损害业绩导致的薪酬损失;另一方面用隐性契约替代显性契约,给予高管更多在职消费,以隐性收入方式分享合谋租金。此外,高管持股不能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发现只有在需要高管合谋的情况下大股东才有削弱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动机。
[Abstract]:Executive collusio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hollowing out of large shareholders. However, the willingness of executives to collude with major shareholders depends on two important conditions: the degree of majority shareholder control and th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contract.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unneling rarely deals with the conditions of executive collusion and collusion. When the level of East holding is low, the control of senior executives is not strong enough. When the level of majority shareholder control reaches a certain level, there is no need for executive collusion. In order to achieve collusion, The compensation contract designed by large shareholders weakens the sensitivity of compensation and performance. Equity incentives make executives shareholders and provide internal impetus to resist collusion. Therefore, the compensation contract is specially designed by the major shareholders: on the one hand, to give more compensation to the collusive executiv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reduce the sensitivity of salary performance, thereby reducing the loss of compensation caused by emptying the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hand, implicit contracts are used instead of explicit contracts, giving executives more in-service consumption and sharing collusive rent in the form of implicit income. This paper finds that only when there is a need for executive collusion can major shareholders have an incentive to reduce the sensitivity of pay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5BGL064)
【分类号】:F275;F83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海涛;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利与弊[J];理论学习;2003年02期

2 刘芳;;财务目标理论——股东财富最大化[J];经营管理者;2010年10期

3 李婷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探讨——股东财富最大化[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05期

4 陈功;从“股东财富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庄琪;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J];中国储运;2001年02期

6 吴小萍;“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之比较[J];会计之友;2002年08期

7 武玲娣,杨艳;收购机制对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作用[J];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11期

8 张国柱;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杨永忠,雷琼;论股东的功能的三个层面[J];商业时代;2005年21期

10 舒文舟;对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王景云;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N];上海金融报;2007年

2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傅元略;管理会计应该更关注谁的利益?[N];中国会计报;2011年

3 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王焕宁;EVA激励:让管理者像股东一样思考[N];中国经营报;2003年

4 浙江绍兴绍诸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周志刚;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N];建筑时报;2007年

5 冯桂云;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N];中国建材报;2007年

6 王春晖邋王金勇 曲洪志;公司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N];法制日报;2008年

7 陆影清风;并购虽易,安置不易[N];电脑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世勇;制度约束、大股东代理与机构投资者持股选择[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宋小保;控股股东代理条件下的利益侵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王建文;重要股东市场行为传导机制与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4 王英英;终极股东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王月萍;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制度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孝梅;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冲突及融合[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严也舟;上市公司大股东—管理者合谋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陈祥星;有限公司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庞梅;法律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诗;控股股东对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2 谭燕燕;全流通背景下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行为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3 郝晓飞;股权分置改革与股东财富最大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陈云淋;大股东增减持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5 吕宏灵;我国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治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李秀凤;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比较[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7 刘彩云;股权结构与大股东利益流动关联关系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8 顾乃静;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约束机制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沈星元;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10 王运芳;公司股权集中模式下大股东对中小股东权益侵害及其治理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02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1602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b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