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固定收益业务的定位思考
本文选题:证券公司 切入点:固定收益 出处:《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固定收益证券主要指持有人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取得固定的收益并预先知道取得收益数量和时间的证券产品。近些年来,随着国内A股市场的相对低迷和固定收益市场的扩张,国内证券公司固定收益业务收入逐年抬升,已成为其重要的盈利板块。当前国内证券公司固定业务主要包括一、二级市场的承揽、销售、自营交易、资本中介、受托客户资产管理等业务类型。通过对比近些年的证券公司各类业务的发展情况,本文发现从整体市场规模看,固定收益市场的债券存量余额规模也已经超过A股沪深两市全部股票价值之和。在这样的背景下,固定收益业务在国内主要的证券公司的重要性逐年提升,其业务收入和盈利能力均呈逐年提升状态。由于固定收益业务在证券公司发展中的重要性逐年提升,且随着国内金融市场深度的提升,固定收益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证券公司在固定收益一级及二级市场可创新及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证券公司固定收益业务发展的定位进行思考,以指导证券公司把握行业发展潮流,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并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本文详细论述证券公司当前固定收益业务的模式及未来的创新方向。从当前的业务模式看,我国证券公司一级固定收益承销主要集中于城投债品种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品种,产业债、资产证券化、公司债等固定收益品种的承销规模还较低。通过对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分析,本文认为,国内城投债的投资风险较低,城投债在近些年的爆发为证券公司固定收益承销及投资业务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城投债一级承销业务收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城投债二级市场收益率则不断下降,为证券公司二级投资已持有的城投债存量带来了较大的收益。由于城投债一级承销业务面临着的不确定性,证券公司一级投资也面临着大力发展产业债、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品种的战略选择。在证券公司固定收益投资方面,本文指出:我国证券公司债券投资业务主要基于利率策略和信用策略,控制债券投资仓位的杠杆、久期以及个券信用资质,适当辅以高收益债策略,以期获得较为可观的投资回报率。从大的方向看,证券公司投资业务的主要超额盈利来源是:(1)特定经济环境下信用债券超额的信用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以及信用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收窄所带来的资本利得;(2)随着各类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发展所带来的套利机会的增加。此外,本文列举了证券公司现有的债券投资业务案例以及结构化产品投资案例,指出:如果证券公司考核周期较长,资金较为稳定,则可以采取高杠杆、长久期的策略进行套期,即使短期市场收益率大幅上升,但是如果不用被动建仓,则可以通过扛过市场利率高涨的时期,在长期的收益率回购常态或下降周期中取得极高的杠杆套息和债券长短期限套息收益。最后,本文指出了证券公司固定收益业务存在的问题,并对证券公司固定收益业务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随着债券市场多头监管、债市不平衡、流动性相对不足等问题的解决,我国证券公司固定收益业务必将得到充足的发展空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0.42;F83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鸿阶;福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实证分析[J];福建改革;2000年09期
2 李大守;浅析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若干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09期
3 马吉良;上市公司资产置换透视[J];群众;1998年07期
4 王彪,张建成;资产重组与上市公司——对江苏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建议与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1999年01期
5 刘大可,朱春燕;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冷思考[J];中国工商;1999年03期
6 王章明;;资产重组与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从宁波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动因及效果看重组的要点[J];宁波经济;1999年09期
7 张高丽,霍伟东;新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03期
8 ;福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路径选择[J];福建改革;2000年12期
9 谢华;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几个会计问题的再认识[J];经济与管理;2000年02期
10 李志鹏;新准则、新制度的实施对上市公司资产评估工作的影响[J];交通财会;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长江;赵宇恒;;ST公司生命轨迹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2 郑敏;;地勘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讨[A];全国地勘行业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交流文集[C];2004年
3 姚禄仕;李胜南;;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蔡红艳;韩立岩;;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行业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总第7期)[C];2003年
5 王福胜;孙逊;杜晓丽;;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曹文;;上市公司重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王卓;;加速上市公司重组是东北当务之急[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高雷;何少华;黄志忠;;公司治理与掏空[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4期(总第22期)[C];2006年
9 项先权;;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中国公司如何在境外上市[A];陕西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澄清媒体报道[N];中国证券报;2002年
2 记者 胡作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 浙江出台监管新规[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ST国嘉出售三公司资产[N];证券日报;2003年
4 小川;创兴科技股东大会因故取消[N];证券日报;2004年
5 潘青山;监管机制将加严上市公司更改募集资金投向难了[N];中国汽车报;2005年
6 记者 蔡锋;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多“短视”[N];国际金融报;2004年
7 记者 杜海涛;长城公司资产处置取得进展[N];人民日报;2001年
8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王国刚;规范法人权益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N];上海证券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耿飞;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年底加速[N];证券时报;2005年
10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指引[N];中国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桩;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方红;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郑杲娉;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兼任高管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分析[D];清华大学;2012年
4 马军生;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和市场价值[D];复旦大学;2007年
5 卢海;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会计与监管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梁松;基于公司控制能力的公司绩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袁继国;风险投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祝玉斌;中国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洪卫青;基于终极控制人特征的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赵迎琳;企业上市:从控制均衡到市场均衡的制度变迁[D];西北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丹纯;国有股权比重对公司绩效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杜聪;上市住宅类房地产公司ROE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郭燕青;基于财务视角的ST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4 王娟;郑州延伸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治理模式案例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董晓瑜;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沈佳祺;中国可转债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赵艳明;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资产外部监督机制探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8 陈柏春;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法律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陈焕奕;广业公司上市关键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侯玉娇;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绩效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23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1623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