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灾指数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应用 ——基于综合巨灾风险管理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12-31 20:35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巨灾风险的防范应对形势更加复杂,传统的保险与再保险机制由于承保能力的有限性和风险转移模式的局限性,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转移分散巨灾风险的需要。为克服巨灾风险发生时间、地点以及规模的不确定性对风险管理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国阿姆斯风险管理公司RMS、美国ABSG咨询公司下属的巨灾模型公司EQECAT、美国环球公司AIR等巨灾损失模型公司:瑞士再保险(Swiss Re)、慕尼黑再保险(Munich Re)等国际再保险公司:以及美国保险服务局(ISO)、美国保险财产理赔服务署(PCS)等保险监管机构开始对世界范围内各种自然灾害资料进行搜集和统计,建立巨灾风险数据库和损失分布图,并定期公布巨灾风险的发生频率、密度、财产损失重要信息,通过跨学科的综合风险管理技术,构建出各种能够模拟巨灾风险事件损失分布及其赔付参数的巨灾指数。巨灾指数已经在风险应急体系的建立、风险物理属性的度量、风险灾害损失的评估,以及灾后重建资金的安排等多个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如任何异质性的实践经验需要通过抽象化的思辨总结才能提炼出同质化的理论精华一样,虽然实践中的国际巨灾...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0. 导论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巨灾风险管理
0.2.2 巨灾指数的风险管理功能
0.2.3 巨灾指数体系的编制与构建
0.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内容
0.4 研究创新与不足
0.4.1 主要创新
0.4.2 不足之处
1. 巨灾指数及其相关概念
1.1 巨灾的界定和诠释
1.1.1 国内外的巨灾界定
1.1.2 巨灾的诠释与本文标准
1.2 巨灾风险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1.2.1 巨灾风险与巨灾风险管理
1.2.2 巨灾风险管理的主要模式
1.2.3 巨灾风险管理的传统工具与现代方法
1.2.4 巨灾风险管理与灾害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异同
1.3 巨灾指数的定义与比较
1.3.1 巨灾指数的定义
1.3.2 巨灾指数的概念比较
1.3.3 巨灾指数与巨灾风险管理的关系
本章小结
2. 巨灾指数风险管理功能的理论分析
2.1 巨灾指数的风险管理功能概述
2.2 巨灾指数的风险识别功能——灾害学原理分析
2.2.1 识别孕灾环境
2.2.2 量化致灾因子
2.2.3 分解承灾载体
2.3 巨灾指数的风险评估功能——保险学原理分析
2.3.1 估计巨灾损失分布
2.3.2 测算巨灾保险费率
2.3.3 预测巨灾索赔次数
2.3.4 触发指数保险赔付
2.4 巨灾指数的风险转移功能——金融学原理分析
2.4.1 指数型天气期货的开发
2.4.2 指数型期权模型的构建
2.4.3 指数型巨灾债券的定价
本章小结
3. 巨灾指数风险管理功能的国际经验
3.1 以风险识别为核心的巨灾指数
3.1.1 瑞士再保险Sigma巨灾指数
3.1.2 慕尼黑再保险NatCat Service巨灾指数
3.2 以损失评估为核心的巨灾指数
3.2.1 巨灾模拟公司Paradex巨灾指数
3.2.2 泛欧风险服务公司PERILS巨灾指数
3.3 以转移定价为核心的巨灾指数
3.3.1 美国保险服务所ISO巨灾指数
3.3.2 美国财产理赔服务署PCS巨灾指数
3.3.3 百慕大再保险GCCI巨灾指数
3.3.4 飓风专属再保险CHI飓风指数
3.4 国际巨灾指数的运行规律及其缺陷
3.4.1 国际巨灾指数的运行规律
3.4.2 国际巨灾指数的主要缺陷
本章小结
4. 中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指数——历史现状的对比研究分析
4.1 中国主要巨灾风险及其分布情况
4.1.1 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4.1.2 中国洪水灾害的损失分布规律
4.1.3 中国干旱灾害的季节区域特点
4.1.4 中国台风灾害的地域频数规律
4.2 中国现行巨灾风险管理框架与运行模式
4.2.1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4.2.2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组织和框架
4.2.3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模式
4.2.4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4.3 中国当前巨灾风险管理中的指数
4.3.1 中国的传统自然灾害管理指数
4.3.2 中国巨灾指数缺失的主要原因
4.3.3 中国巨灾指数缺失的潜在影响
本章小结
5. 中国巨灾指数构建的思路和方案——综合巨灾风险管理的视角
5.1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5.1.1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现实性分析
5.1.2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可能性分析
5.2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总体思路与方案
5.2.1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总体思路:从区域化到综合化
5.2.2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具体方案:代表性巨灾指数试点
5.3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基础——指数的前期编制
5.3.1 编制主体:巨灾指数研究院
5.3.2 编制方法:加权综合指数法
5.3.3 编制标准:层次递进的指标体系
5.4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难点——指数的中期管理
5.4.1 管理模式:会员制与市场化经营
5.4.2 管理流程:从要素分析到风险决策
5.5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关键——指数的后期运行
5.5.1 运行结构:系统性流程化运行
5.5.2 运行结果:数据库和研究报告
本章小结
6. 中国地震巨灾指数的指标编制与试点
6.1 地震指数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6.1.1 地震指数编制的主要目的
6.1.2 地震指数编制的具体原则
6.2 地震指数编制的主要指标体系
6.2.1 地震应急能力指数
6.2.2 地震破坏能力指数
6.2.3 地震损失程度指数
6.2.4 地震恢复能力指数
6.3 地震指数各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
6.3.1 地震指数指标体系之间的层次构造
6.3.2 地震指数指标体系之间的功能交叉
本章小结
7. 中国地震巨灾指数的四川省实际应用
7.1 四川地震指数的目标函数设定
7.2 四川地震指数的指标权重计算
7.2.1 地震指数指标的权重计算方法
7.2.2 地震指数指标的权重统计基础
7.2.3 地震指数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
7.3 四川地震指数的加权指数结果
7.3.1 地震指数的样本事件选择
7.3.2 地震指数的指标数值确定
7.3.3 地震指数的指标无量纲化
7.3.4 地震指数的指标结果分析
7.4 四川地震指数构建中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7.4.1 地震指数构建中的主要问题
7.4.2 地震指数构建中的改进方向
7.5 四川地震指数的应用与推广
7.5.1 地震指数应用推广的主要方向
7.5.2 地震指数应用推广的核心难点
7.5.3 解决地震指数推广难题的思路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巨灾的分级与界定标准
附录2:Paradex指数的指数体系及其构成
附录3:巨灾指数认知状况调查表
附录4: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地震指数中的应用
附录5:层次分析法在地震指数中的应用
附录6:巨灾指数指标量化决策分解表
附录7:MATLAB 2007A软件在层次分析中的程序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61—2009年中国区域干旱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J]. 刘晓云,李栋梁,王劲松. 中国沙漠. 2012(02)
[2]巨灾风险:可保性与可负担性[J]. 卓志,丁元昊. 统计研究. 2011(09)
[3]巨灾风险厚尾分布:POT模型及其应用[J]. 卓志,王伟哲. 保险研究. 2011(08)
[4]近60年中国典型洪水灾害与防洪减灾对策[J]. 万新宇,王光谦. 人民黄河. 2011(08)
[5]中国地震巨灾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与设计[J]. 卓志,吴婷. 中国软科学. 2011(01)
[6]汶川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以崇州市为例[J]. 曹伟超,陶和平,刘斌涛,孔博,孙玉莲. 生态学杂志. 2011(01)
[7]巨灾保险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一个综述[J]. 卓志,段胜. 经济学家. 2010(12)
[8]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邓砚,聂高众,苏桂武. 灾害学. 2010(03)
[9]基于综合评价法的各种无量纲化方法的比较和优选——以兰州市永登县的土地开发为例[J]. 樊红艳,刘学录. 湖南农业科学. 2010(17)
[10]四川:强化城乡抗震能力[J]. 邓昌文. 瞭望. 2010(36)
博士论文
[1]生态重建中的财政补贴制度研究[D]. 聂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2]巨灾风险融资机制与政府干预研究[D]. 曾立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3]风险可保性理论与巨灾风险的国家管理[D]. 周志刚.复旦大学 2005
[4]巨灾风险证券化之巨灾期权定价方法的分析与研究[D]. 刘传铭.天津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区域气候背景下流域极端气候与水文事件的关系研究[D]. 杨帆.郑州大学 2011
[2]基于大比例尺覆被统计抽样的流域水收支与干旱指数模拟[D]. 钟学丽.天津大学 2010
[3]基于巨灾风险的保险模型及经营模式研究[D]. 刘正文.湖南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60932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0. 导论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巨灾风险管理
0.2.2 巨灾指数的风险管理功能
0.2.3 巨灾指数体系的编制与构建
0.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内容
0.4 研究创新与不足
0.4.1 主要创新
0.4.2 不足之处
1. 巨灾指数及其相关概念
1.1 巨灾的界定和诠释
1.1.1 国内外的巨灾界定
1.1.2 巨灾的诠释与本文标准
1.2 巨灾风险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1.2.1 巨灾风险与巨灾风险管理
1.2.2 巨灾风险管理的主要模式
1.2.3 巨灾风险管理的传统工具与现代方法
1.2.4 巨灾风险管理与灾害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异同
1.3 巨灾指数的定义与比较
1.3.1 巨灾指数的定义
1.3.2 巨灾指数的概念比较
1.3.3 巨灾指数与巨灾风险管理的关系
本章小结
2. 巨灾指数风险管理功能的理论分析
2.1 巨灾指数的风险管理功能概述
2.2 巨灾指数的风险识别功能——灾害学原理分析
2.2.1 识别孕灾环境
2.2.2 量化致灾因子
2.2.3 分解承灾载体
2.3 巨灾指数的风险评估功能——保险学原理分析
2.3.1 估计巨灾损失分布
2.3.2 测算巨灾保险费率
2.3.3 预测巨灾索赔次数
2.3.4 触发指数保险赔付
2.4 巨灾指数的风险转移功能——金融学原理分析
2.4.1 指数型天气期货的开发
2.4.2 指数型期权模型的构建
2.4.3 指数型巨灾债券的定价
本章小结
3. 巨灾指数风险管理功能的国际经验
3.1 以风险识别为核心的巨灾指数
3.1.1 瑞士再保险Sigma巨灾指数
3.1.2 慕尼黑再保险NatCat Service巨灾指数
3.2 以损失评估为核心的巨灾指数
3.2.1 巨灾模拟公司Paradex巨灾指数
3.2.2 泛欧风险服务公司PERILS巨灾指数
3.3 以转移定价为核心的巨灾指数
3.3.1 美国保险服务所ISO巨灾指数
3.3.2 美国财产理赔服务署PCS巨灾指数
3.3.3 百慕大再保险GCCI巨灾指数
3.3.4 飓风专属再保险CHI飓风指数
3.4 国际巨灾指数的运行规律及其缺陷
3.4.1 国际巨灾指数的运行规律
3.4.2 国际巨灾指数的主要缺陷
本章小结
4. 中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指数——历史现状的对比研究分析
4.1 中国主要巨灾风险及其分布情况
4.1.1 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4.1.2 中国洪水灾害的损失分布规律
4.1.3 中国干旱灾害的季节区域特点
4.1.4 中国台风灾害的地域频数规律
4.2 中国现行巨灾风险管理框架与运行模式
4.2.1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4.2.2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组织和框架
4.2.3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模式
4.2.4 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4.3 中国当前巨灾风险管理中的指数
4.3.1 中国的传统自然灾害管理指数
4.3.2 中国巨灾指数缺失的主要原因
4.3.3 中国巨灾指数缺失的潜在影响
本章小结
5. 中国巨灾指数构建的思路和方案——综合巨灾风险管理的视角
5.1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5.1.1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现实性分析
5.1.2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可能性分析
5.2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总体思路与方案
5.2.1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总体思路:从区域化到综合化
5.2.2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具体方案:代表性巨灾指数试点
5.3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基础——指数的前期编制
5.3.1 编制主体:巨灾指数研究院
5.3.2 编制方法:加权综合指数法
5.3.3 编制标准:层次递进的指标体系
5.4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难点——指数的中期管理
5.4.1 管理模式:会员制与市场化经营
5.4.2 管理流程:从要素分析到风险决策
5.5 构建中国巨灾指数的关键——指数的后期运行
5.5.1 运行结构:系统性流程化运行
5.5.2 运行结果:数据库和研究报告
本章小结
6. 中国地震巨灾指数的指标编制与试点
6.1 地震指数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6.1.1 地震指数编制的主要目的
6.1.2 地震指数编制的具体原则
6.2 地震指数编制的主要指标体系
6.2.1 地震应急能力指数
6.2.2 地震破坏能力指数
6.2.3 地震损失程度指数
6.2.4 地震恢复能力指数
6.3 地震指数各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
6.3.1 地震指数指标体系之间的层次构造
6.3.2 地震指数指标体系之间的功能交叉
本章小结
7. 中国地震巨灾指数的四川省实际应用
7.1 四川地震指数的目标函数设定
7.2 四川地震指数的指标权重计算
7.2.1 地震指数指标的权重计算方法
7.2.2 地震指数指标的权重统计基础
7.2.3 地震指数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
7.3 四川地震指数的加权指数结果
7.3.1 地震指数的样本事件选择
7.3.2 地震指数的指标数值确定
7.3.3 地震指数的指标无量纲化
7.3.4 地震指数的指标结果分析
7.4 四川地震指数构建中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7.4.1 地震指数构建中的主要问题
7.4.2 地震指数构建中的改进方向
7.5 四川地震指数的应用与推广
7.5.1 地震指数应用推广的主要方向
7.5.2 地震指数应用推广的核心难点
7.5.3 解决地震指数推广难题的思路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巨灾的分级与界定标准
附录2:Paradex指数的指数体系及其构成
附录3:巨灾指数认知状况调查表
附录4: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地震指数中的应用
附录5:层次分析法在地震指数中的应用
附录6:巨灾指数指标量化决策分解表
附录7:MATLAB 2007A软件在层次分析中的程序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61—2009年中国区域干旱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J]. 刘晓云,李栋梁,王劲松. 中国沙漠. 2012(02)
[2]巨灾风险:可保性与可负担性[J]. 卓志,丁元昊. 统计研究. 2011(09)
[3]巨灾风险厚尾分布:POT模型及其应用[J]. 卓志,王伟哲. 保险研究. 2011(08)
[4]近60年中国典型洪水灾害与防洪减灾对策[J]. 万新宇,王光谦. 人民黄河. 2011(08)
[5]中国地震巨灾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与设计[J]. 卓志,吴婷. 中国软科学. 2011(01)
[6]汶川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以崇州市为例[J]. 曹伟超,陶和平,刘斌涛,孔博,孙玉莲. 生态学杂志. 2011(01)
[7]巨灾保险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一个综述[J]. 卓志,段胜. 经济学家. 2010(12)
[8]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邓砚,聂高众,苏桂武. 灾害学. 2010(03)
[9]基于综合评价法的各种无量纲化方法的比较和优选——以兰州市永登县的土地开发为例[J]. 樊红艳,刘学录. 湖南农业科学. 2010(17)
[10]四川:强化城乡抗震能力[J]. 邓昌文. 瞭望. 2010(36)
博士论文
[1]生态重建中的财政补贴制度研究[D]. 聂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2]巨灾风险融资机制与政府干预研究[D]. 曾立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3]风险可保性理论与巨灾风险的国家管理[D]. 周志刚.复旦大学 2005
[4]巨灾风险证券化之巨灾期权定价方法的分析与研究[D]. 刘传铭.天津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区域气候背景下流域极端气候与水文事件的关系研究[D]. 杨帆.郑州大学 2011
[2]基于大比例尺覆被统计抽样的流域水收支与干旱指数模拟[D]. 钟学丽.天津大学 2010
[3]基于巨灾风险的保险模型及经营模式研究[D]. 刘正文.湖南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60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3560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