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企业经济论文 >

网络关系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同创新模式的双重中介模型

发布时间:2018-04-01 17:37

  本文选题:强网络关系 切入点:弱网络关系 出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年07期


【摘要】:强、弱网络关系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深层原因和内在机理分别是什么?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是否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创新开放度以何种方式影响两种创新模式作用的发挥?以社会网络和资源基础观为理论基础,通过对266家中国高技术企业进行调研,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强、弱网络关系各自为技术创新绩效提供了两种不同资源并与之显著相关;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模式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同时,强关系更有利于利用式创新,因此,在强关系网络中应采取利用式创新为主,探索式创新为辅的创新模式配置。弱关系则更有利于探索式创新,在中国情境下,一般应采取两种创新模式相互平衡的配置;此外,创新开放度对探索式创新在强、弱两种网络关系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中介效应均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并且在强、弱两种关系网络情境下,其调节作用的方向相反,而对利用式创新的中介效应则没有显著调节作用。
[Abstract]:What are the deep causes and internal mechanisms of strong and weak network relationships that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oes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utilitarian innovation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it? How does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openness affect the role of the two modes of innovation?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d resource-based view, 266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by correlation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eak network relationships provide two different resourc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m; exploratory and utility innovation models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m; at the same time, strong relationships are more conducive to utilitarian innovation, so, In the strong relationship network, we should adopt the innovation mode of utilizing innovation as the main part, and the exploration innovation as the supplement. The weak relationship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exploratory innovation. In China, the two innovation modes should be arranged in a balanced way; in addition, the two innovation modes should be arranged in a balanced way. Innovation opennes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between the strong and weak network relationships of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 the strong and weak network situations, the direction of the regulatory effect is opposite. However,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of utilitarian innovation has no significant regulating effect.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2069)
【分类号】:F27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恩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J];经济管理;2002年10期

2 胡恩华,单红梅;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05期

3 单红梅;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J];科研管理;2002年06期

4 丁晨,徐国华;基于高标准定位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J];现代电子技术;2004年02期

5 党兴华,王育晓,刘泽双;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年03期

6 高建;汪剑飞;魏平;;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指标:现状、问题和新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2004年S1期

7 王育晓;网络环境下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J];现代企业;2005年06期

8 毕克新;赵莉楠;孙金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05期

9 吕莉;区丽媛;;浅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改进与构建[J];中小企业科技;2007年10期

10 吴晓璐;;社会资本、知识创造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毕克新;赵莉楠;孙金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2 盛亚;单航英;;利益相关者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基于高度平衡型利益相关者的实证研究[A];浙商创新——从模仿到自主[C];2008年

3 杜俊枢;郭毅;;社会网络技术多样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4 廖先玲;孟祥军;何静;陈宁;;技术创新绩效及创新模式的案例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张婷婷;我市将设专项资金补助科技创新[N];蚌埠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寻晶晶;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2 刘亚军;企业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及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0年

3 赵莉;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关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张方华;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张鹏;企业社会资本、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彭新敏;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利用性—探索性学习的中介效应[D];浙江大学;2009年

7 马富萍;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郑海涛;基于企业集聚的网络结构、外部社会资本和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贞;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王兰;VC-E合作治理机制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莉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测度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2 王瑾;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与提升策略[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3 张雨薇;企业外部知识合作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来顺玲;高技术企业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丁亚峰;股权集中度、研发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6 梅怡然;中小企业集群网络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李阁;专利保护、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8 杜丽;R&D投入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9 石文文;技术独立董事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10 武赛赛;上市军工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绩效与盈利能力的关系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966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16966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2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