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BTI人格类型的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13:54
【摘要】:一个企业能否获得长期持续性的发展,管理层的理性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对企业各项经营决策的制定与执行起到重要影响。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品质尤其是人格类型,决定了其风险偏好与行为选择,直接影响其所在企业的运营与发展。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只有能够理性思考、理性决策,企业才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才会获得持续的收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自身都会存在一些诸如过度自信与乐观、羊群效应等非理性因素,致使他们做出错误决策,导致企业蒙受损失。基于此背景,本研究致力于对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进行探讨。目前金融领域内有关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但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普通个体投资者身上,对于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缺乏深入的研究,此外,现有的大多数学者主要针对企业管理者某一非理性行为如过度自信等对企业经济决策的影响进行研究,只有少数学者对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进行综合考虑,但也只是把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未对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尤其是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的内在影响机制进行探讨,而且尚未有学者专门针对MBTI人格类型与这两种非理性行为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也缺乏将心理学中情绪智力与社会学中代际差异与原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等影响因素统一纳入理论框架中进行分析,因此,为弥补以上不足,本研究试图通过MBTI人格类型、情绪智力、代际差异以及原生家庭所处阶层来探讨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尤其是对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基于行为金融理论、MBTI人格类型理论、情绪智力理论、代际理论以及社会阶层理论,以532名企业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STATA12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法系统探讨了MBTI人格类型对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之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的影响,以及情绪智力、代际差异和原生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分别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调节作用,主要的研究过程和结论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本研究证实了企业管理者这一群体普遍存在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以及内倾-感觉-思维-判断型(ISTJ)、外倾-感觉-思维-判断型(ESTJ)、内向-直觉-思维-判断型(INTJ)等三种典型的MBTI人格类型。不同的MBTI人格类型的企业管理者在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其中,对于过度自信的影响上,ESTJ与INTJ具有正向影响,ISTJ具有负向影响;对于羊群效应的影响上,ESTJ与INTJ具有负向影响,ISTJ具有正向影响。其次,情绪智力在MBTI人格类型与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之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之间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其中,ESTJ与INTJ都具有明显的风险偏好的倾向,这两种MBTI人格类型当中且具有高情绪智力的管理者能够更好的对自我情绪进行掌控,相比于此人格类型情绪智力得分低的管理者在决策时表现出现更高的理性思维,降低了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对于ISTJ本身具有比较高的风险规避意识,这一类型的管理者与其他类型管理者相比,表现出更多的羊群效应,而较高的情绪智力也可以帮助ISTJ类型的管理者降低羊群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再次,代际差异调节了MBTI人格类型与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之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之间的关系,与文革代相比,新生代管理者表现出更多的非理性行为。其中,ESTJ与INTJ具有强烈的风险偏好意识,这两种类型管理者当中且属于新生代,那么在实际工作当中,与隶属于文革代的管理者相比就会表现出相对更多的过度自信以及更少的羊群效应的倾向。而对于ISTJ这种本身具有强烈的风险规避意识,如果此类型的管理者隶属于新生代,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与隶属于文革代的管理者相比,则表现出相对较多的过度自信以及更少的羊群效应的倾向。最后,原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在MBTI人格类型与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之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其中,ESTJ与INTJ都具有明显的风险偏好的倾向,这两种类型当中且原生家庭来自较高阶层的管理者,由于拥有经济与心理双重保障,同时偏好高风险的活动,那么在实际工作当中,表现出相对较多的过度自信以及更少的羊群效应的倾向。而来自较低阶层的管理者,则会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相对较少的过度自信以及更多的羊群效应的倾向。对于ISTJ这种本身具有比较高的风险规避意识,原生家庭来自较高阶层与来自较低阶层的管理者相比,则表现出相对较多的过度自信以及更少的羊群效应的倾向。本研究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以心理学、社会学、行为金融学等多种学科为理论依托,系统地分析企业管理者两种非理性行为,从企业管理者MBTI人格类型入手,以情绪智力、代际差异和原生家庭所处社会经济地位做为调节变量,综合行为金融理论,从更为深层的角度,构建中国企业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之过度自信与羊群效应的内在影响模型,在推进这两种非理性行为内在影响机制研究的同时丰富了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相关理论的研究内容。同时,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利于整合人格、情绪等心理因素以及早期社会经历与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相关研究结论,促进心理学与社会学可以更加深入到行为金融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完善行为金融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相关研究,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以及监管机构了解企业管理者的内在自身因素与行为选择之间的规律,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推动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272.91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272.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辉华;黄婷婷;;情绪智力对绩效的作用机制——以团队信任感知和朋友网络中心为连续中介[J];南开管理评论;2015年03期
2 郝旭光;;证券市场监管者非理性行为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3 王洪青;彭纪生;;辱虐管理对员工心态的影响:代际差异的调节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年01期
4 陈玉明;崔勋;;代际差异理论与代际价值观差异的研究评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年13期
5 石莉萍;;关于前景理论的理论综述[J];财务与金融;2014年03期
6 侯p芊,
本文编号:2645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264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