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企业经济论文 >

企业理性对组织创造力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7 09:17
【摘要】:理性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管理活动存在的基础。它是支配人类活动的前提假设与隐含条件。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创造性活动如同人的活动一样,是在理性支配下进行的。那么什么是企业理性?企业理性的维度与层次是什么?企业理性如何影响创造性活动?企业开展创造性活动遵循什么原则?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企业理性机制不健全、维度不完善会导致哪些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先解决企业理性问题。企业理性指引与约束企业创造性行为边界,即创造性行为可为集合与不可为边界。组织创造力受企业创造性行为和内外部环境综合影响,其中企业理性是影响组织创造力提升的根本因素之一。本文直接研究企业理性对组织创造力影响及作用机理,可以揭开企业深层次创造性行为黑箱,揭示企业哪些创造性行为是积极的、主动的和持久的,解释现实中为何有的企业是百年老店,而有的企业却只是昙花一现。本文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企业理性的概念、维度、层次是什么?各维度如何影响企业创造性活动?企业理性机制不健全、维度不完善又如何影响企业创造性行为?(2)在企业理性指引与约束下,企业创造性行为的边界是什么?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是企业当下利益、企业长远经济效益、利益相关者利益还是人类未来共同发展?(3)企业理性如何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与创新强度,进而影响组织创造力?企业理性、企业创造性行为与组织创造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4)在环境不确定性情况下,企业理性又是如何影响创新动力、创新强度与组织创造力的?当企业遇到利益冲突时,特别是涉及企业利益与其他利益冲突时,企业又该如何决策?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及伦理理论,本文构建了企业理性影响组织创造力的理论模型,并提出38条相关研究假设。为验证研究假设,本文利用100份预调研数据,使用CITC、SPSS、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问卷题项进行净化,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形成最终问卷。正式调研共发放问卷1307份,回收问卷862份,有效问卷565份,利用AMOS、SPSS与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关分析、测量模型分析、路径分析、多层线性回归分析,且统计检验结果一致,有30条假设成立。本文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本文对企业理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基于创造性行为的企业理性四层次模型,即科学理性、经济理性、交易理性及伦理理性。企业理性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企业理性维度划分是本文研究重点。本文基于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回顾,运用现象学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及思辨研究方法,提出了企业理性四层次模型,并界定了科学理性、经济理性、交易理性及伦理理性的概念。科学理性是处理创造性行为过程中方式、方法、适用性、可行性、科学性的准则与秩序;经济理性是处理企业自身长远经济效益最大化问题的准则与秩序;交易理性是处理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问题的准则与秩序;伦理理性是处理第三方、环境、人类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最大化问题的准则与秩序。企业理性机制不健全、维度不完善,是企业产生问题的根源。(2)本文开发了基于创造性行为的科学理性、经济理性、交易理性及伦理理性的测量量表。本文结合以往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小规模访谈、头脑风暴等方法开发了基于创造性行为的科学理性、经济理性、交易理性及伦理理性的测量量表。科学理性问卷包含了3个题项:科技决策模式、科学技术可行性及遵守科学技术规律。经济理性问卷包含了5个题项:长远经济效益最大化、追求效益最大化机会、财务长远健康目标、寻求资金长远回报机会及探索核心竞争力形成。交易理性问卷包含了3个题项:消费者实际需求、消费者满意度及员工满意度。伦理理性问卷包含了3个题项:社会发展状况、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及社会环境状况。(3)本文将企业创造性行为作为企业理性选择来研究,揭示了企业理性对企业创造性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扩展并深化了支撑企业创造性行为的理性理论。企业创造性行为在本质上是企业理性行为,是由企业所持有的不同企业理性层次所支配的。企业理性是形成创造性行为动力的源动力,是决定创造性行为投入强度的关键。本文构建了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企业理性(输入I)—企业创造性行为(处理P)—组织创造力(结果O)”理论模型。企业理性指引与约束创新动力、创新强度及组织创造力,决定企业生存发展及寿命。企业创造性行为成功的标准是:将企业理性融入到企业创造性行为中,在企业创造性行为中体现企业理性思想。(4)本文揭示了企业理性、创新动力、创新强度、组织创造力及环境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数据及统计检验表明:企业理性各维度直接影响组织创造力提升,也间接通过创新动力影响组织创造力的提升,即创新动力在企业理性与组织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科学理性、交易理性及伦理理性直接影响组织创造力提升,也通过创新强度影响组织创造力提升,即创新强度在科学理性、交易理性及伦理理性与组织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环境动态性对科学理性、经济理性及伦理理性与创新动力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环境动态性对伦理理性与创新强度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环境竞争性对科学理性、经济理性及交易理性与创新动力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环境竞争性对科学理性、交易理性及伦理理性与创新强度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272
【图文】:

共线关系,关键词,研究团队,团队


图 2-13 关键词共线关系表(4)作者发文数量发表文章最多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刘新梅团队,其团队共发表论文 16 篇,其次是上海交通大学顾琴轩研究团队与浙江大学周耀烈研究团队,每个团队各共发表组织创造力论文 10 篇,从研究团队的隶属关系来看,目前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形成了组织创造力研究的团队构建与知识积累,其余学校仍处于探索阶段。下表为超过两篇的研究组织创造力的作者统计表。

模型图,创造力,成分,模型


领域相关技能包括事实性知识与专业技能在某过程包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策略、适当的认知风这些相关的隐性或显性知识;工作动机则包括了动机的感知。组织创造力成分模型如下图所示:

估计参数,题型


(1)科学理性测量量表净化科学理性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0。三个题型的CITC分别为0.799、0.740、0.759,都大于 0.35 标准,不需要对题项进行删除。进一步利用 AMOS23.0 进行测量题项净化,测量题项达到所有要求。科学理性的测量题项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国平;刘洪德;王广益;;我国国有企业规模与研发强度相关性研究[J];管理评论;2015年12期

2 袁建国;程晨;后青松;;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5年10期

3 王静;于忠军;;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向组织创造力转化的机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年10期

4 马蓝;安立仁;;企业间知识合作动机研究述评与展望[J];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10期

5 张震宇;;基于行为和心理视角的企业创新动力量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17期

6 于忠军;孔令娟;梁东荣;王静;;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组织创造力传导能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年13期

7 赵旭;刘新梅;;知识治理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5年07期

8 项云帆;;研发强度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门槛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11期

9 赵旭;刘新梅;;社会型知识治理促进组织创造力的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06期

10 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丁秀玲;;领导与组织创造力的开发[A];中国领导人才的开发与管理——2010领导人才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党政与国企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选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缪悦;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战略选择及其企业绩效关联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陈德辉;多层面组织创造力模型的探索[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姜志华;企业高管价值观、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基于高阶理论的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同燕;企业活力理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宋李俊;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的集成组织及其关键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郑海东;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测量维度、影响因素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7 李艳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范乐乐;谦卑型领导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组织认同感与组织创造力的多重中介模型[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2 刘爽;中国企业的组织政治行为与组织创造力产生[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3 鲍玉婷;Y高新区企业组织创造力影响因素及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李苹;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创造力开发及应用[D];安徽工业大学;2013年

5 葛伯彰;家长式领导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陈细琰;基于产业政策变动的企业理性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李红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8 侯健;产业政策稳定性与企业理性决策相关性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赵映珍;企业产品创新的市场实现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449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27449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3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