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企业经济论文 >

隐性知识共享、吸收能力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06:57

  本文关键词:隐性知识共享、吸收能力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实现创新的基础,组织中许多有价值的知识都源于隐性知识,而员工个体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员工的创新需要彼此之间技术、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的共享。由于隐性知识以人为载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共享过程会比较困难。目前针对个人层面的隐性知识共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还比较少。此外,在两者关系中员工的吸收能力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以往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针对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个人吸收能力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研究引入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隐性知识共享—吸收能力—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模型,探讨其对隐性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影响。本文首先对隐性知识共享、吸收能力和员工创新行为三个变量的相关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维度测量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其次,总结了两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并构建“隐性知识共享—吸收能力—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模型;最后,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本文研究模型进行检验,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三种不同的隐性知识共享路径均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其中组织正式交流的隐性知识共享路径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最大;(2)隐性知识共享对个体吸收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吸收能力能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4)吸收能力在隐性知识共享对员工创新行为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的作用。此外,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文章最后给企业的管理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隐性知识共享 吸收能力 员工创新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2.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10-12
  • 1.3.1 研究思路10-11
  • 1.3.2 研究内容11
  • 1.3.3 研究框架11-12
  • 1.4 研究方法12-13
  • 1.5 可能的创新点13-14
  • 2.文献综述14-25
  • 2.1 隐性知识共享文献回顾14-17
  • 2.1.1 隐性知识的内涵14
  • 2.1.2 隐性知识共享的内涵14-15
  • 2.1.3 隐性知识共享的维度与测量15-16
  • 2.1.4 隐性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16-17
  • 2.2 吸收能力文献回顾17-21
  • 2.2.1 吸收能力的定义17-18
  • 2.2.2 吸收能力的维度与测量18-19
  • 2.2.3 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19-21
  • 2.3 员工创新行为文献回顾21-24
  • 2.3.1 创新和员工创新行为的定义21-22
  • 2.3.2 员工创新行为的维度与测量22
  • 2.3.4 员工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22-24
  • 2.4 研究述评24-25
  • 3.研究设计25-31
  • 3.1 研究假设25-28
  • 3.1.1 隐性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假设25-26
  • 3.1.2 隐性知识共享与吸收能力的研究假设26
  • 3.1.3 吸收能力与员工创新行为的研究假设26-27
  • 3.1.4 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假设27-28
  • 3.2 研究模型28
  • 3.3 问卷设计28-31
  • 3.3.1 问卷设计28-29
  • 3.3.2 问卷发放与回收29
  • 3.3.3 样本的描述分析29-31
  • 4.实证检验与分析31-48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31-32
  • 4.2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32-38
  • 4.2.1 信度分析32-33
  • 4.2.2 效度分析33-38
  • 4.3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38-39
  • 4.3.1 隐性知识共享及各维度与员工创新行为的相关性分析38
  • 4.3.2 隐性知识共享及各维度与吸收能力的相关性分析38-39
  • 4.3.3 吸收能力与员工创新行为的相关性分析39
  • 4.4 回归分析39-47
  • 4.4.1 隐性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回归分析40-41
  • 4.4.2 隐性知识共享与吸收能力的回归分析41-42
  • 4.4.3 吸收能力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回归分析42-43
  • 4.4.4 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分析43-47
  • 4.5 本章小结47-48
  • 5.结论与展望48-53
  • 5.1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48-51
  • 5.1.1 研究结论48-49
  • 5.1.2 对策建议49-51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51-53
  • 5.2.1 研究局限51
  • 5.2.2 研究展望51-53
  • 参考文献53-59
  • 附录59-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明杰;陈晓静;;公司隐性知识共享的经济学分析[J];管理学报;2007年03期

2 孙阳阳;王守宁;;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9年09期

3 张生太;梁娟;;组织政治技能、组织信任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2年06期

4 唐兴华;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J];企业研究;2001年05期

5 李长玲;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年02期

6 杨青菁;;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9期

7 ;什么是知识管理[J];商业文化;2007年10期

8 张晨;;知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共享问题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3期

9 陈忠理;;基于管理创新的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10期

10 王有刚;;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湘浩;刘云;;企业隐性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2 曾垂凯;张淑华;金福;;社会网络与隐性知识共享:人职匹配的调节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石小丽;;企业隐性知识共享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福建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 张祥明;挖掘与共享校长的隐性知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田跃;浅谈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N];辽源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惠峗;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官成浓;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张文静;工作场所中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沛;个体动机和社会资本对不同类型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谷静;知识型员工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5 焦业梦;认知冲突与隐性知识共享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玉秀;激励、心理契约与企业员工隐性知识共享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7 赵翠翠;团队异质性对隐性知识共享效果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8 毕艳秋;隐性知识共享、吸收能力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6年

9 徐淑玲;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王亚娟;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隐性知识共享、吸收能力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279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5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