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董事异议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21 11:45
关于地位在董事会决策中的作用,现有文献主要从董事个人层面进行研究,发现董事会中地位低的董事成员更可能会屈从地位高的董事成员。然而,根据群体层面的预期地位理论,在类似于董事会这样的群体中,成员地位来自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比较,并且成员地位高低取决于群体中其他成员的一致性预期,进而基于地位高低的一致性预期形成非正式层级。有鉴于此,本文从董事会群体层面基于预期地位理论研究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董事异议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越高,董事成员发表异议的可能性越低;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成员稳定性程度越低、董事会成员之间互动程度越低,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对董事异议的负向影响越弱。文章将预期地位理论应用到董事会决策行为的研究中,拓展了从董事成员相互影响角度研究董事会行为的现有研究。
【文章来源】:管理世界. 2020,36(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预期地位理论
(二)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董事异议
(三)董事会规模的调节作用
(四)董事会成员稳定性的调节作用
(五)董事成员之间互动强度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二)被解释变量
(三)解释变量
(四)调节变量
(五)控制变量
(六)研究方法
四、回归结果与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隐性的秩序:董事会非正式层级研究述评及展望[J]. 马连福,高塬,杜博.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04)
[2]非正式层级对董事会决策过程的影响:政治行为还是程序理性[J]. 武立东,薛坤坤,王凯. 管理世界. 2018(11)
[3]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如何影响公司战略变革?[J]. 王凯,常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03)
[4]董事会权力层级、创新战略与民营企业成长[J]. 李长娥,谢永珍.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7(12)
[5]论资排辈、CEO任期与独立董事的异议行为[J]. 杜兴强,殷敬伟,赖少娟.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2)
[6]国有企业董事会党组织治理、董事会非正式等级与公司绩效[J]. 黄文锋,张建琦,黄亮. 经济管理. 2017(03)
[7]经理人异质性与大股东掏空抑制[J]. 刘少波,马超. 经济研究. 2016(04)
[8]董事会成员地位差异、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行为[J]. 武立东,江津,王凯. 管理科学. 2016(02)
[9]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J]. 祝继高,叶康涛,陆正飞. 经济研究. 2015(09)
[10]董事会正式、非正式结构对董事会会议频率的影响——非正式沟通对董事会行为强度的调节作用[J]. 谢永珍,张雅萌,张慧,郑源.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04)
本文编号:3044299
【文章来源】:管理世界. 2020,36(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预期地位理论
(二)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董事异议
(三)董事会规模的调节作用
(四)董事会成员稳定性的调节作用
(五)董事成员之间互动强度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二)被解释变量
(三)解释变量
(四)调节变量
(五)控制变量
(六)研究方法
四、回归结果与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隐性的秩序:董事会非正式层级研究述评及展望[J]. 马连福,高塬,杜博.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9(04)
[2]非正式层级对董事会决策过程的影响:政治行为还是程序理性[J]. 武立东,薛坤坤,王凯. 管理世界. 2018(11)
[3]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如何影响公司战略变革?[J]. 王凯,常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03)
[4]董事会权力层级、创新战略与民营企业成长[J]. 李长娥,谢永珍.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7(12)
[5]论资排辈、CEO任期与独立董事的异议行为[J]. 杜兴强,殷敬伟,赖少娟.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2)
[6]国有企业董事会党组织治理、董事会非正式等级与公司绩效[J]. 黄文锋,张建琦,黄亮. 经济管理. 2017(03)
[7]经理人异质性与大股东掏空抑制[J]. 刘少波,马超. 经济研究. 2016(04)
[8]董事会成员地位差异、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行为[J]. 武立东,江津,王凯. 管理科学. 2016(02)
[9]谁是更积极的监督者:非控股股东董事还是独立董事?[J]. 祝继高,叶康涛,陆正飞. 经济研究. 2015(09)
[10]董事会正式、非正式结构对董事会会议频率的影响——非正式沟通对董事会行为强度的调节作用[J]. 谢永珍,张雅萌,张慧,郑源.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04)
本文编号:3044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04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