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发布时间:2021-03-19 11:19
文章归纳了产学知识转移的"过程""网络"以及"边界组织"三种研究视角,对每种视角下产学知识转移的主要观点、研究脉络和研究不足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对产学知识转移的研究逐渐从聚焦知识转移过程的微观分析,扩展到探究经济与社会对产学知识转移的交叉影响,将产学知识转移置于更大范围的经济与社会情境之中。"过程视角"还原了产学合作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持续转化的过程,强调知识模糊性、组织特征、转移渠道以及治理机制对产学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网络视角"突出强调关系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对跨组织知识转移的重要作用;"边界组织"视角更强调边界管理对稳定产学关系进而提升产学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作用。因此,将边界组织视为利益相关者形成的一类特殊网络,探究边界管理对知识转移网络和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不仅有助于三种视角之间的交叉融合,也能进一步推进产学知识转移研究的进展。
【文章来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产学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产学知识转移被界定为高校和企业通过一定的转移渠道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交互传递的过程(J Birkinshaw et al,2000;William H.A&Johnston D A,2004;洪勇等,2018)。Nonaka I&Takeuchi H(1998)提出SECI知识转移过程模型,包括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及内在化四个阶段,认为知识创造的本质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持续转化、不断转化重组的过程。William H.A&Johnston D A(2004)将SECI知识转移模型进行扩展,认为产学知识转移经历“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内在化”的持续转化过程,显性和隐性知识在“个人—项目—组织—个人”中循环往复和不断转化,但产学知识转移的关键条件与组织内知识转移存在差异(图1)。首先,合作意图。反映了双方对合作的渴望和付出的努力程度,是判断知识产出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最重要判断标准,反映了什么样的知识是企业认为最重要和最需要的。其次,研究自主权。即个人、团体和组织按照自身意愿采取行动的程度,对创造力至关重要,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所需的灵活性,是研发计划设计的重要概念(Singie A.W.&Spurgeon.WM.,1996)。第三,冲突协调。虽然企业和大学的资源互补是潜在强有力激励,但不同的文化和研究传统意味着产学关系往往复杂且脆弱(Reams,1986;Phillips,1991),大学与企业分属于经济社会系统中的不同群体,研究文化与商业文化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奖励回报结构(P.Craig Boardman&Branco L.Ponomariov,2007)。研究者之间也存在竞争,而且带有“赢者通吃”(Winner-takes-all)特征,迅速公开研究成果能提高研究者的声誉和学术地位,也会带来更多研究资源,而企业的目的是独占新知识带来的垄断收益,在获得专利保护之前对知识进行保密是企业的最优选择。第四,信息冗余。冗余是校企之间知识与信息共享的重叠,而非不必要的重复,能促进成员之间进行大范围的交流与共享,但其有效性建立在共同语言、共同认知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LubatkinM.et al,2001)。最后,互补性资源。Teece J(1986)在“创新获益模型(PFI)”中回答为什么一些首先创新的企业难以成为最终受益者?除了专利保护、产品主导设计之外,一个重要解释变量是企业的互补性资源。在校企合作情境下,企业互补性资源体现为与高校研发成果相配套的生产制造资源以及营销等商业化资源,互补性资源影响着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主体间多维交互的产学研知识转移机理[J]. 洪勇,李琪. 科学学研究. 2018(05)
[2]面向协同创新的产学研知识转移研究现状及展望[J]. 刘春艳,王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17)
[3]政府支持、市场不确定性对校企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J]. 原长弘,赵文红,周林海. 科研管理. 2012(10)
[4]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知识转移作用机理——基于370家企业的实证研究[J]. 邹波,于渤,卜琳华. 科学学研究. 2012(07)
本文编号:3089486
【文章来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产学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产学知识转移被界定为高校和企业通过一定的转移渠道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交互传递的过程(J Birkinshaw et al,2000;William H.A&Johnston D A,2004;洪勇等,2018)。Nonaka I&Takeuchi H(1998)提出SECI知识转移过程模型,包括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及内在化四个阶段,认为知识创造的本质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持续转化、不断转化重组的过程。William H.A&Johnston D A(2004)将SECI知识转移模型进行扩展,认为产学知识转移经历“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内在化”的持续转化过程,显性和隐性知识在“个人—项目—组织—个人”中循环往复和不断转化,但产学知识转移的关键条件与组织内知识转移存在差异(图1)。首先,合作意图。反映了双方对合作的渴望和付出的努力程度,是判断知识产出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最重要判断标准,反映了什么样的知识是企业认为最重要和最需要的。其次,研究自主权。即个人、团体和组织按照自身意愿采取行动的程度,对创造力至关重要,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所需的灵活性,是研发计划设计的重要概念(Singie A.W.&Spurgeon.WM.,1996)。第三,冲突协调。虽然企业和大学的资源互补是潜在强有力激励,但不同的文化和研究传统意味着产学关系往往复杂且脆弱(Reams,1986;Phillips,1991),大学与企业分属于经济社会系统中的不同群体,研究文化与商业文化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奖励回报结构(P.Craig Boardman&Branco L.Ponomariov,2007)。研究者之间也存在竞争,而且带有“赢者通吃”(Winner-takes-all)特征,迅速公开研究成果能提高研究者的声誉和学术地位,也会带来更多研究资源,而企业的目的是独占新知识带来的垄断收益,在获得专利保护之前对知识进行保密是企业的最优选择。第四,信息冗余。冗余是校企之间知识与信息共享的重叠,而非不必要的重复,能促进成员之间进行大范围的交流与共享,但其有效性建立在共同语言、共同认知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LubatkinM.et al,2001)。最后,互补性资源。Teece J(1986)在“创新获益模型(PFI)”中回答为什么一些首先创新的企业难以成为最终受益者?除了专利保护、产品主导设计之外,一个重要解释变量是企业的互补性资源。在校企合作情境下,企业互补性资源体现为与高校研发成果相配套的生产制造资源以及营销等商业化资源,互补性资源影响着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主体间多维交互的产学研知识转移机理[J]. 洪勇,李琪. 科学学研究. 2018(05)
[2]面向协同创新的产学研知识转移研究现状及展望[J]. 刘春艳,王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17)
[3]政府支持、市场不确定性对校企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J]. 原长弘,赵文红,周林海. 科研管理. 2012(10)
[4]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知识转移作用机理——基于370家企业的实证研究[J]. 邹波,于渤,卜琳华. 科学学研究. 2012(07)
本文编号:3089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08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