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人才在资源、环境、利益等因素的诱导下不断在地区间流动、聚集,其形成的集聚现象和集聚效应,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在区域内集聚不仅有助于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由此产生的聚集效应更能够有效促进集聚地甚至周边地区在经济、科技、产业、社会等方面的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区域差异较大,极端现象明显,虽然国内外学者已围绕“区域科技人才集聚”这一问题进行了众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但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相对单一,更鲜有学者从空间角度考虑和研究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溢出效应。因此本文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因素,利用空间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现状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检验,并实证测度区域间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首先通过对已有关于人才集聚研究成果的梳理,提出研究问题,筛选研究变量,并基于变量间关系构建理论模型;然后利用2004-2013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着重分析了不同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现状及演变趋势,构建了邻接、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三种空间权重矩阵,设置了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滞后、空间误差和空间杜宾模型;再次利用已有数据和遴选的最优计量模型,实证测度了不同关联模式下区域间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利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将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对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水平的总体差异在逐年缩小但演变趋势不一。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都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在邻接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下,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在经济距离矩阵下其溢出效应为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科教文化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区域内溢出效应为正,区域间效应为负;科研经费投入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区域内和区域间溢出效应均为正。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研经费利用率、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本文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因素,通过设置多种空间权重矩阵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分析和检验,实证测度了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对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效应,丰富了现有人才集聚的研究内容,为协调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提供了有效建议。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增加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数量、扩大研究年限等以期更加精准地进行模型估计和实证测度。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集聚 空间权重矩阵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2.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7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意义13
- 1.2.1 理论意义13
- 1.2.2 现实意义13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4
- 1.3.1 研究思路13-14
- 1.3.2 研究方法14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14-16
- 1.4.1 研究内容14-15
- 1.4.2 研究框架15-16
- 1.5 创新点16-17
- 第2章 文献综述17-30
- 2.1 科技创新人才相关研究综述17-21
- 2.1.1 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17-18
- 2.1.2 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内涵18-19
- 2.1.3 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相关研究19-21
- 2.2 集聚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21-24
- 2.2.1 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21-22
- 2.2.2 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22-24
- 2.3 集聚效应的相关研究24-26
- 2.3.1 人才集聚效应24-25
- 2.3.2 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效应的研究25-26
- 2.4 空间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26-29
- 2.4.1 空间经济计量学的探索与发展26-28
- 2.4.2 空间溢出效应的应用研究28-29
- 2.5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模型构建30-43
- 3.1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程度的测算与分析30-36
- 3.1.1 集聚程度的测度方法及数据来源30-31
- 3.1.2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程度的分析31-33
- 3.1.3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演变趋势33-36
- 3.2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理论模型36-39
- 3.2.1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36-38
- 3.2.2 理论模型的构建38-39
- 3.3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计量模型39-42
- 3.3.1 经典计量模型构建39-40
- 3.3.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40-41
- 3.3.3 空间权重矩阵构建41-42
- 3.4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实证研究43-55
- 4.1 空间相关性检验43-46
- 4.1.1 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43-44
- 4.1.2 局部空间相关性检验44-46
- 4.2 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及选择46-50
- 4.2.1 邻接矩阵下三种空间模型的估计46-47
- 4.2.2 地理距离矩阵下三种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47-48
- 4.2.3 经济距离矩阵下三种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48-49
- 4.2.4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49-50
- 4.3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分解50-54
- 4.3.1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50-52
- 4.3.2 空间溢出效应的分解52-54
- 4.4 本章小结54-55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5-59
- 5.1 研究结论55-56
- 5.2 政策建议56-57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57-59
- 参考文献59-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4-65
- 致谢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萍;章守明;;区域人才集聚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2006年11期
2 孙健;陈建林;李桂玲;;我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的成本收益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6期
3 张樨樨;;国外人才集聚模式的类型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年07期
4 刘春梅;;基于总体产业规划的江苏连云港人才集聚策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24期
5 王勇;;人才集聚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1年09期
6 周扬;;论人才集聚[J];中外企业家;2011年20期
7 毛凯梅;;论人才集聚[J];中外企业家;2012年13期
8 陈伟;;广东省高校人才集聚的问题及其对策[J];珠江经济;2005年Z1期
9 孙健;尤雯;;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3期
10 张同全;;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凌晖;;高校人才集聚的绩效评价——五所“985”高校人才集聚指数之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金志峰;;从秦国的人才政策看人才集聚[A];中国领导人才的开发与管理——2010领导人才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党政与国企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选集[C];2010年
3 冯艳英;;森林廊坊建设与疏解首都功能的关系研究[A];建设廊坊平原森林城市——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涵养区[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罗旭;把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N];光明日报;2012年
2 记者 毕征 周浩杰 通讯员 穗组;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N];广州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王小美;打造人才集聚强大磁场[N];焦作日报;2012年
4 达组;达旗构建“立体式”人才集聚平台[N];内蒙古日报(汉);2012年
5 记者 柳丹;我市将深入实施闽都人才集聚工程[N];福州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郑晋鸣;建立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N];光明日报;2013年
7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国旺;制度创新推动先行区人才集聚[N];证券日报;2013年
8 宿豫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 陆振;健全引才工作机制 统筹推进人才集聚[N];宿迁日报;2013年
9 通讯员 齐组文;奇台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实现人才集聚回流[N];昌吉日报(汉);2013年
10 记者 司马珂;紧贴产业发展,加快人才集聚[N];镇江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樨樨;我国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2 陈学中;基于多主体系统的人才集聚和组织起源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杨芝;我国科技人才集聚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林;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虹;我国人才集聚动因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李虔;淄博高新区的人才集聚驱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孟雪娇;县域传统产业人才集聚环境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4 冯航;安徽人才集聚机制与策略的哲学思考[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5 韩伟亚;重庆市汽车制造业人才集聚环境评价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6 樊丹;生活质量对人才集聚环境与区域人才集聚水平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韩飞飞;交通行业人才集聚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于洋;基于个体行为模型的人才集聚要素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9 黄挺;基于SMIW分析范式的人才集聚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10 袁洪娟;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12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