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40年
发布时间:2021-10-27 03:25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私营企业发展史。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私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1)初创时期,对社会责任概念认识比较笼统;第二阶段(1992-2002)成长时期,对社会责任概念认识有所深化;第三阶段(2002-2012)提高时期,履行社会责任增多;第四阶段(2012-至今)壮大时期,履行社会责任具备国际眼光。我国私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三个主要的特性:民族性、草根性和创新性。到目前为止,一些私营企业在必尽、应尽和愿尽责任的自觉履行方面已经具备大局眼光。
【文章来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6(01)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私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
(一)对私营企业的相关研究
(二)私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
三、私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变迁
(一)第一阶段(1978-1991):私营企业初创时期概念笼统
(二)第二阶段(1992-2002):私营企业成长时期认识深化
(三)第三阶段(2002-2012):私营企业提高时期践行增多
(四)第四阶段(2012-至今):私营企业壮大时期具备国际眼光
四、中国私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性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民族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草根性”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J]. 黄剑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2]从价值链角度看企业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J]. 李宇军,张继焦. 思想战线. 2011(03)
[3]“三个圈”模型厘清社会责任边界[J]. 张继焦. WTO经济导刊. 2009(12)
[4]三十而立 回报社会——改革开放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J]. 张道航.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8(04)
[5]迁移创业型家族企业:对存在的和生成的社会资本的利用[J]. 张继焦. 思想战线. 2005(01)
[6]2002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J]. 政工研究动态. 2003(08)
[7]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J]. 庄孔韶. 社会学研究. 2000(06)
[8]亲缘交往规则与家庭工业[J]. 张继焦.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8(04)
[9]市场化过程中家庭和亲缘网络的资源配置功能——以海南琼海市汉族的家庭商业为例[J]. 张继焦. 思想战线. 1998(05)
[10]北京“新疆村”调查[J]. 任一飞,雅森·吾守尔,赵明鸣,阿西木,李彬. 城市发展研究. 1996(02)
本文编号:3460772
【文章来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6(01)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私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
(一)对私营企业的相关研究
(二)私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
三、私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变迁
(一)第一阶段(1978-1991):私营企业初创时期概念笼统
(二)第二阶段(1992-2002):私营企业成长时期认识深化
(三)第三阶段(2002-2012):私营企业提高时期践行增多
(四)第四阶段(2012-至今):私营企业壮大时期具备国际眼光
四、中国私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性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民族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草根性”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J]. 黄剑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2]从价值链角度看企业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J]. 李宇军,张继焦. 思想战线. 2011(03)
[3]“三个圈”模型厘清社会责任边界[J]. 张继焦. WTO经济导刊. 2009(12)
[4]三十而立 回报社会——改革开放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J]. 张道航.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8(04)
[5]迁移创业型家族企业:对存在的和生成的社会资本的利用[J]. 张继焦. 思想战线. 2005(01)
[6]2002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J]. 政工研究动态. 2003(08)
[7]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J]. 庄孔韶. 社会学研究. 2000(06)
[8]亲缘交往规则与家庭工业[J]. 张继焦.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8(04)
[9]市场化过程中家庭和亲缘网络的资源配置功能——以海南琼海市汉族的家庭商业为例[J]. 张继焦. 思想战线. 1998(05)
[10]北京“新疆村”调查[J]. 任一飞,雅森·吾守尔,赵明鸣,阿西木,李彬. 城市发展研究. 1996(02)
本文编号:3460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46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