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算约束下的众包激励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8 17:4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众包系统正潜移默化地影响者人们的生活。在2006年,连线杂志的编辑Jeff Howe1第一次提出了众包(Crowdsourcing)的概念。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众包激励机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目前在众包激励机制的离线研究方面已有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相比之下在线的激励机制则研究较少。在线激励机制体现在在任务分发的进程中,平台方并不能完全掌握所有用户的能力,只有在当前时刻已经到达的用户的能力才能被平台方知晓。本文主要针对众包激励机制提出了一种在线的激励机制模型。与传统的离线激励机制不同,本文提出的在线激励机制要求在不能够完全掌握用户的所有信息的情况下做出任务分配的调度工作,使得平台方在预算平衡的条件下可以尽可能地分派更多的任务,同时保证被分配的任务的用户符合一定的能力,以此来最大化平台方的收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背包问题和选秘书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该算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观测用户阶段和选择用户阶段。在观测用户阶段,该激励机制并不会直接拒绝所有用户,而是以观测到的用户选择性的接受;在用户选择阶段,该算法会根据以往到达用户的情况,结合阈值地进...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众包群智应用的发展现状
1.3 众包激励机制的核心研究问题
1.4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众包激励机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1 众包激励系统的基本架构
2.2 众包激励机制相关研究
2.2.1 基于离线场景的激励机制模型
2.2.2 基于在线场景的激励机制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预算约束下的在线激励机制
3.1 系统模型
3.2 问题制定与概念定义
3.3 算法设计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在线众包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和系统仿真
4.1 在线众包机制的理论分析
4.1.1 个人理性
4.1.2 真实可信
4.1.3 预算可行性
4.1.4 计算有效性
4.1.5 小结
4.2 在线众包激励机制系统仿真
4.3 仿真平台
4.3.1 主调函数模块
4.3.2 在线激励机制模块
4.3.3 比例分享模块
4.3.4 k秘书算法模块
4.4 仿真内容
4.5 仿真结果
4.5.1 平台方效用与预算变化曲线
4.5.2 平台方效用与公平性指数变化曲线
4.5.3 支付报酬与竞价成本比较
4.5.4 平台方效用与用户群体规模变化曲线
4.5.5 激励机制的真实可信性验证曲线
4.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5.1 工作内容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A 比例分享规则算法
附录B k秘书算法
B.1 任意权值的在线背包问题算法
B.2 均匀权值的在线背包问题算法 (k秘书算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群智感知激励机制研究综述[J]. 吴垚,曾菊儒,彭辉,陈红,李翠平. 软件学报. 2016(08)
本文编号:3652089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众包群智应用的发展现状
1.3 众包激励机制的核心研究问题
1.4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众包激励机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1 众包激励系统的基本架构
2.2 众包激励机制相关研究
2.2.1 基于离线场景的激励机制模型
2.2.2 基于在线场景的激励机制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预算约束下的在线激励机制
3.1 系统模型
3.2 问题制定与概念定义
3.3 算法设计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在线众包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和系统仿真
4.1 在线众包机制的理论分析
4.1.1 个人理性
4.1.2 真实可信
4.1.3 预算可行性
4.1.4 计算有效性
4.1.5 小结
4.2 在线众包激励机制系统仿真
4.3 仿真平台
4.3.1 主调函数模块
4.3.2 在线激励机制模块
4.3.3 比例分享模块
4.3.4 k秘书算法模块
4.4 仿真内容
4.5 仿真结果
4.5.1 平台方效用与预算变化曲线
4.5.2 平台方效用与公平性指数变化曲线
4.5.3 支付报酬与竞价成本比较
4.5.4 平台方效用与用户群体规模变化曲线
4.5.5 激励机制的真实可信性验证曲线
4.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5.1 工作内容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A 比例分享规则算法
附录B k秘书算法
B.1 任意权值的在线背包问题算法
B.2 均匀权值的在线背包问题算法 (k秘书算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群智感知激励机制研究综述[J]. 吴垚,曾菊儒,彭辉,陈红,李翠平. 软件学报. 2016(08)
本文编号:3652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3652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