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
本文关键词: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
【摘要】: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存在何种关系一直是创新管理领域探讨的热点问题,但是已有研究均忽略了实施开放式创新所需的动态能力的作用。文章探讨了动态能力作用下的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并以我国246家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开放广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而开放深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最佳开放点;动态能力对二者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开放对象重点发展相应的动态能力。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开放度 动态能力 调节作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放式创新导向/能力、动态能力与组织学习: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71172118,起止时间:2012-2015) 东北财经大学青年科研人才培育项目“企业开放度、多维邻近与创新绩效: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DUFE2015Q14,起止时间:2015-2016)
【分类号】:F272
【正文快照】: 1引言“开放度”这一概念随开放式创新的兴起而被广泛使用,表示企业在开放式创新中对外部开放的程度[1],开放度过低使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而开放度过高将导致企业注意力分散,无法更好地吸收外部知识,甚至对外部形成技术依赖。因此,有学者认为企业开放度存在最佳开放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庆松;游达明;;员工心理资本、组织创新氛围和技术创新绩效的跨层次分析[J];系统工程;2011年01期
2 陈劲;刘振;;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技术超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3 马卫华;刘佳;樊霞;;产学研合作对学术团队建设影响的实证研究——团队特征差异的调节效应检验[J];管理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4 王鹏涛;;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耦合驱动的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模式研究[J];出版科学;2013年01期
5 解学梅;戴智华;刘丝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与新产品创新绩效——基于面板数据的比较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年03期
6 张座铭;刘玮;易明;;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倒U型”关系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01期
7 马文甲;宋传文;;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探究: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8 马文甲;韵江;;开放式创新的后现代思想解读[J];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04期
9 张文红;陈爱玲;赵亚普;;技术探索对产品创新的影响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10 叶伟巍;梅亮;李文;王翠霞;张国平;;协同创新的动态机制与激励政策——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J];管理世界;201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丽君;汪群;张龙;;技术创新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郑海超;侯文华;石柳;;网上创新竞争中发布者欺诈行为的防范机制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韵江;李品媛;王帅英;吴艳妮;;开放式创新:懒惰论还是冒险论?——基于大连光洋的案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何郁冰;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学习机制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贞;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吴庆松;基于心理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马卫华;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团队核心能力作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志远;科技资源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温凤媛;大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李山;基于校企知识转移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7 肖丁丁;跨界搜寻对组织双元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闫春;创新开放度与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孙莹;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10 刘玮;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演化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飞;外向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振;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技术超学习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楠;云南省装备制造业开放式技术创新管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马文甲;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于瀛;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开放式创新战略演进的案例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玲;大连市软件企业创新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何悦;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的互补性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陶立华;开放式创新对珠三角IT企业新产品开发绩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淑芳;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转移的风险及其控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臧倪亮;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春晖;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当代财经;2003年10期
2 王核成,吴雪敏;动态能力形成过程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14期
3 邹立清;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分析[J];经济论坛;2005年17期
4 古利平,张宗益;动态能力的构建:一个演进的观点[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0期
5 陈龙真,黄佐敇,周海炜;社会资本、企业资源与动态能力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04期
6 王文超;黄江圳;;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维度与功能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年08期
7 李磊;蒋景楠;;动态能力战略范式与传统战略范式的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02期
8 王铁骊;;复杂变革环境下动态能力的内涵演进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05期
9 高阳;王铁骊;;复杂环境下企业动态能力与敏捷能力比较研究[J];价值工程;2007年08期
10 冯海龙;焦豪;;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大元;;动态能力到底是什么?[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白景坤;顾飞;;动态能力生成的整合研究:惯例演化、战略更新及其组织嵌入[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尹丽萍;;基于动态能力双过程-两阶段模型的案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李辉;张晓明;;企业家社会资本、自主创新水平与组织动态能力[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5 江积海;刘敏;;动态能力主导逻辑重构及其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6 黄振雷;吴淑娥;刘学;;企业的动态能力观:回顾和研究建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韵江;李青霞;;动态环境下企业能实现资源和能力的互动吗?——基于辽渔集团的案例分析与启示[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军;从核心竞争力到动态能力[N];首都建设报;2008年
2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马浩;资源与能力:企业特定性与竞争优势[N];湖北日报;2006年
3 马浩;资源与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磊磊;基于竞合互动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林萍;组织动态能力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董保宝;基于网络结构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俊;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关联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梁旭晖;基于稳定型战略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胥家硕;动态能力、制度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俞枫;以动态能力为中介的信息技术驱动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海本禄;国际化背景下的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卢剑峰;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对动态能力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建东;企业动态能力与跨期绩效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莉;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青霞;组织主动遗忘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刘敏;基于三维模型的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朱虹;基于生命周期和动态能力的企业价值创造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许运娜;论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基于动态能力的观点[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6 郑建志;动态能力、关系质量及合作绩效实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7 牛禹;动态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赵静;基于动态能力的软件企业知识积累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睿智;国际企业营销动态能力构成维度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D];南开大学;2011年
10 朱增永;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77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mjj/77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