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移动通信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90-2012年的统计数据

发布时间:2018-03-10 03:36

  本文选题:移动通信 切入点:技术创新 出处:《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移动通信技术创新与扩散对于中国电信改革和竞争性电信市场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技术扩散模型,拟合移动通信在中国的扩散过程,并通过建立移动通信扩散方程,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移动通信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移动通信扩散速度和饱和移动通信普及率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回归分析的结果为:固定电话普及率、现有移动电话普及率、运营商数量、电信综合价格水平、人口密度都是影响移动通信技术扩散速度的显著因素。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虽然对扩散速度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估计结果的符号和我们预期是一致的。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在前期表现为互补关系,在后期则表现为替代关系。为了促进移动通信业发展,政府应重视规制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科技政策的有机结合。
[Abstract]:The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form of Chinese telecom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petitive telecom market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a technology diffus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fit the diffusion proces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in China. And by establishing the diffusion equ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Us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iff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diffusion speed and saturated mobile communication penetration rate in the eastern region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as follows:. Fixed telephone penetration rate, The current mobile phone penetration rate, the number of operators, the comprehensive price level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re all signific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eed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iffusion. Although the per capita GDP,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iffusion rate, But the symbols of the estimate are in line with what we exp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e and fixed phones, which changes over time, appears to be complementary in the early stag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industry,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regulation policy, industrial polic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信息产业标准化政策与反垄断政策研究”(7087309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期中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研究”(13BJL044) 陕西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陕西省信息技术企业标准化战略研究”(2007KR68);陕西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陕西省电信业发展战略研究”(2011KRM33)
【分类号】:F623;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士铨;“技术创新与国家发展”研讨会[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04期

2 曲国禹;信息化与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1999年03期

3 黄区行;俄罗斯技术创新的蓝图[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1999年07期

4 石定寰,柳卸林;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J];石油化工动态;1999年06期

5 林镝;晏海南;;基于技术创新的界面管理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04期

6 赵玉民;;知识产权与西部传统优势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07年09期

7 孔晓莎,张泰民;技术创新 企业家成功之路[J];云南科技管理;1995年03期

8 乔辉;关于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初步思考[J];广西机械;1996年04期

9 柴振荣;技术创新的地域形式[J];管理科学文摘;1997年04期

10 章新华;论技术创新与国有资产增值[J];兵团党校学报;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贵成;翟子陆;;西部矿业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走生态矿业之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于珍;;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计量关系分析[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金凤;;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严立冬;崔元锋;孟慧君;;论生态产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7 干飞;鹿爱莉;;理念、技术与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本玲;;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文辉;;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管理融合的管理模式[A];纪念第38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坚持管理推动和技术创新相结合 努力促进节能减排新跨越[A];2010江苏省“能源计量与节能减排”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海柯;海南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见成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2 刘鑫焱;节能减排离不开技术创新[N];人民日报;2007年

3 记者王志起 常虹 通讯员吴兰;再就业孵化基地去年实现产值8亿多元[N];秦皇岛日报;2011年

4 苏琳;依靠技术创新[N];经济日报;2007年

5 杨_g;太原市抓项目降能耗工业经济迸发活力[N];山西日报;2007年

6 记者 杨朝东;技术创新让我市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减排增效[N];通辽日报;2008年

7 ;上海构建城市创新体系[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6年

8 王雪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急需技术创新[N];健康报;2007年

9 王天霞;节能降耗还要靠技术创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郭秀玉邋实习生 沈欣媚 侯小娟;节能40%,名牌产品珠海造[N];珠海特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春明;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杨晶晶;经济开放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张子峰;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徐平;中石油集团自主创新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赵金铎;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童长凤;中国区域技术能力增长:技术学习的视角[D];兰州大学;2009年

8 张丹华;技术创新战略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战梦霞;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郝陶群;基于仿生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理论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振;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广西大学;2003年

2 王岩;关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关系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3 蔡顺民;吉林省医药行业关键技术选择的技术预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陈旭建;环境规制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5 曲元元;论企业技术创新与专利战略[D];天津大学;2008年

6 高微;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刘强达;基于资源整合的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于巍;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郝艳芳;山西省技术市场和技术创新关系的协整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杜青国;制度与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91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591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5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