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电子政务信任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理研究
本文选题:电子政务 切入点:公共管理 出处:《电子政务》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梳理以往电子政务信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众参与动机和意愿、服务质量感知及公务员信息素质对公众电子政务信任影响的三个假设,进而构建了公众对电子政务信任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在对陕西省82个县级行政区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首次定量考察了公众参与动机和意愿、服务质量感知及公务员信息素质三个变量对公众电子政务信任水平的影响强度和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公众参与动机和意愿对公众电子政务信任影响最强烈;服务质量感知和公务员信息素质对公众电子政务信任影响依次减弱,且服务质量感知可通过公众参与动机和意愿间接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公务员信息素质亦可通过服务质量感知间接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因此,在公众对电子政务信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加强公众参与动机和意愿的调动与培育,并加强电子政务服务质量感知效果的提升,同时积极提高公务员信息素质。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e-government trus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hypotheses: public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civil servants' information quality on public e-government trust. On the ba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82 county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Sha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 to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 the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nfluence of 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 and civil servant information quality on the public e-government trust level and the influence pa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have the strongest impact on public e-government trust; The influence of 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 and civil servant information quality on public e-government trust is weakened in turn, and 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 can indirectly affect public trust in e-government through public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of civil servants can also indirectly affect the public trust in e-government through the perception of service quality.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public trust in e-gover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obiliz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e-government 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 and actively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of civil servants.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编号:2012SXTS04)
【分类号】:D630;F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均兵;;信息素质的概念建构[J];图书与情报;2007年02期
2 曾晓牧;孙平;王梦丽;杜慰纯;;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03期
3 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年10期
4 章帆,韩福荣;质量生态学研究(2)——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年04期
5 孙建军,郑建明,成颖;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兵;B2C网络商店物流服务质量及其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文琳;档案管理工作者信息素质教育刍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张维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如何建立信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宋琳琳;;美国前20所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7年05期
4 齐佩金;商务管理信托——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一种有效方法[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8期
5 张慧;信誉机制在欺诈行为中的运行分析——来自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的解释[J];财经研究;2003年05期
6 张俊生,曾亚敏;社会资本与区域金融发展——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4期
7 夏纪军;中国的信任结构及其决定——基于一组实验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6期
8 林钟高;郑军;王书珍;;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来自沪深两市A股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4期
9 丁桂兰;试论品牌战略的诚信问题[J];财贸经济;2003年07期
10 刘新华,线文;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析——一个产权保护的视角[J];财贸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徐昕;;为什么合作?——华南一个民间收债个案的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大军;孙鸿连;;加强科技信息机构的创新机制 促进科技创新对策研究[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3 于波;;信息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A];通信发展战略与业务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胜利;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产业集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D];复旦大学;2003年
3 林江鹏;市场主体信用关系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4 陶希东;跨省都市圈的行政区经济分析及其整合机制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玉珍;道德秩序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4年
6 严汉平;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D];西北大学;2004年
7 叶建亮;交易扩展中的信用——一个制度与组织的视角[D];浙江大学;2004年
8 王选庆;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9 王静;涉农经济组织融资信用与金融支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周立新;转轨时期中国家族企业组织演进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斌;团队利润分享和奖金激励机制有效性之博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彦;现代公共关系视野下的企业商誉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童志锋;乡村社区人际信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凌云;网络环境下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用户教育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赵仁勇;我国家族企业经营者信任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张鹏;信用行为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7 李时敏;信任基本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8 柳钢;企业网络的理论再解释与信任机制的理论分析:一个引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9 周旭;信用的经济分析——兼论中国社会资本的建立[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余彩霞;企业信息能力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沆,汪纯孝,岑成德,谢礼珊;服务质量属性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1999年06期
2 唐庄菊,汪纯孝,岑成德;专业服务消费者信任感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1999年10期
3 蒋俊锋;我国物流企业顾客服务绩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06期
4 董玉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5 邹志仁;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年03期
6 邓春林,肖冬梅,周佳贵;重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年04期
7 曾晓牧;孙平;王梦丽;杜慰纯;;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03期
8 姚国章;;国际、国内政府电子化服务研究进展[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1期
9 金玉芳,董大海;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过程的观点[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10 庞川,薛华成;对B to C环境下影响消费者信任因素的实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大海;基于顾客价值构建竞争优势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皮介郑;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3 章延杰;论政府信用[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史红民;中国政府信任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2 栾允;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信息素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萍婷;;国内学术界关于电子社区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2008年07期
2 王亚强;;论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负效应与伦理诉求[J];价值工程;2010年35期
3 高燕妮;;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电子政务;2008年09期
4 芦阳;从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比较看我国的电子政务[J];大众科技;2005年03期
5 胡广伟;潘文文;;电子政务的概念:国际同行的视角[J];电子政务;2010年09期
6 ;名刊摘要[J];信息化建设;2005年11期
7 彭丽琼;电子政务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8 汪玉凯;;公务员队伍对电子政务知识的需求[J];信息化建设;2007年11期
9 张尚仁;;网络问政——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J];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10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府信息化建设课题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牧;袁钦;;科学发展观与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论电子政务对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促进作用[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宁红;朱建明;;电子政务安全的非技术因素分析[A];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杨建堂;骈文红;王陈重;;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着力打造电子政府[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李平;;电子政务对中国服务行政模式构建的影响——以汕头市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5 孔繁玲;武玉坤;唐斌;;电子政务推动制度创新的内在规律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勇;;略议广西电子政务之现状和对策[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钢;;电子政务与公共管理的变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郑俊华;;电子政务的发展和阶段模型的探讨[A];中国烟草行业信息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杜顶;甘仞初;雷育生;;一种基于Web Services的电子政务模式[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李晶晶;;电子政务与公平社会[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莉文 凌建华 孙玉友 黄传恭;穿越不同 发现相同[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2 作者:汪玉凯;今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10大趋势[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3 ;电子政务进入法制化阶段[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4 陈庆修;电子政务:电子与政务宜并重[N];中国交通报;2005年
5 李漫波;整合协同 提升电子政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唐骏;电子政务不必推倒重来[N];光明日报;2003年
7 陈庆修;电子政务关键在政务[N];光明日报;2005年
8 ;2004年第一季度电子政务发展扫描[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9 霍峰;浅谈电子政务的标准及发展趋势[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10 记者 冯晓芳;今后数年我国电子政务每年投入将超2500亿元[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菁;集成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D];武汉大学;2009年
2 徐强;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李晓君;移动政务的功能及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金平;网上行政审批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尹怀琼;基于CRM-BSC的政府门户网站G2B综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叶飞;基于主题图的电子政务门户知识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径;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流程再造与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张宇航;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秦长江;协作性公共管理:理念、结构与过程[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王科;论公民参与型公共管理模式及在中国的构建路径[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杰;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佟岩;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宋爱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4 潘华松;基于电子政务视角的政民在线互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国珍;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变革[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卢强;经济实用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研究与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昝建民;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8 李曙光;电子政务信息保障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9 闫伟;福建省电子政务应用的对策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10 叶月明;信息资源共享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13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61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