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网络中抱怨——基于网络社会分层视角
本文选题:网络社会 + 社会分层 ; 参考:《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对于今天网络中的怨气,现有观点或从现实社会找根源,或从网络技术进行归因。这种思维逻辑面临着治理的风险。本文基于网络社会分层视角,提出研究假设:网络社会分层将那些原本处于现实社会分层体系中边缘位置的阶层群体推到了网络社会精英位置,网络社会中弥漫的抱怨不过是网络社会中的精英们对现实权威进行挑战的工具,是网络社会中的精英们对现实社会分层体系中的权力与财富机制的质疑,是对现有社会秩序与传统权威挑战。本文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上述假设。这暗示着今天在进行网络社会治理时,如何从网络社会分层的角度切入是推进社会秩序与进步的重要面向。
[Abstract]:For today's grievances in the Internet, existing views either from the real society to find the root cause, or from the network technology to attribute.This kind of thinking logic faces the risk of governanc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network social stratification pushes those stratum groups which were at the edge of the real social stratification system to the elite position of the network society.The complaints that pervad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are only the tools for the elites in the network society to challenge the real authority, and the elites in the network society question the power and wealth mechanism in the stratified system of the real society.It is a challenge to the existing social order and traditional authority.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is paper verify the above hypothesis.This implies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to promote the social order and progress in today's network society governance from the angle of network social stratific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2012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9122002) 2013年北京市属高校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CIT&TCD201304056)
【分类号】:C912.1;F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英;田敏;;大学生基本能力素质及培养模式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4 万资姿;网络伦理与既有伦理的差异与联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汪璇;;三十年来安徽职业阶层结构的变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马奔;试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共产党党员成分变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方金友;;当代安徽社会阶级阶层的演进[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8 汪一为;认识当前社会现象的两把钥匙——阶级分析法和阶层分析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汪璇;顾晖;;当前贫富差距对城市市民的心态影响及治理对策——一项对合肥市民的实证考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叶甲生;;略论中国网络版权立法的现状及完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兴利;;青少年的网络礼仪教育[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黄建明;;在社会阶层构成变化中提高党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能力的路径探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秦国柱;;论移动数字时代广东社会管理的挑战与契机[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4 王永盛;;传统出版业应如何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A];科学评价促发展 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2011)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郑丹丹;;弥散的低度不平等——对我国性别分层状况的解读[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唐艳妹;;统筹城乡发展的哲学底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张劲松;;论政府治理城市转型中突发公共事件的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斌;;网络民主背景下电子政务建设路径探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小平;柳林;;城市规划的社会职能——以新生代农民工居住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赵伶俐;;审美认知: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利平;中国公务员规模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郑祥荣;城市家庭体育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李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永木;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帅;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兰岚;未成年人虚拟行为异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陈鹤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利会;网络社会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J];经济师;2005年07期
2 齐鑫;何超建;;网络社会的本质及特点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刘明锋;;网络社会下的青少年成长——以社会学为研究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0年15期
4 冯丽娜,高军;网络社会青年学生犯罪原因浅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5 梁延霄;;论网络社会的人性关怀[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陈玲;;网络社会的草根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10期
7 刘挺;;网络社会的风险控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姜瑞云;冯立刚;赵丽萍;;网络社会与人的社会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王刚锋;;网络时代下青年政治社会化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2期
10 董凤娟;;网络社会管理探析——对网络社会自组织管理模式的质疑[J];法制与社会;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霞;;网络社会人际关系基本特征解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王毅;;网络社会:人类新的生活领域[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贾高建;;试析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衍涛;;社会冲突控制与和谐社会建设[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阎力;;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社会心理条件分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牛文元;;社会计算的原则[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0:社会能计算吗[C];2008年
8 安维复;;社会建构论:网络社会的人学新探——兼论马克思本体论的社会建构性[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潘小莉;;关于网络对青少年思想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虞晓骏;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N];光明日报;2001年
2 吴晓林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借鉴英美经验:应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冲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刘海湘;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N];学习时报;2006年
4 李松涛;北京要追求“幸福指数”[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郑文;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N];中国社会报;2004年
6 王荣启;科赛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N];学习时报;2007年
7 李培林;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陈联俊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网络社会公民意识的社会维度考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王骞;北京:和谐社会指数测算惹争议[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霞;北京和谐社会指数看哪些指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琼;冲突的构成及其边界[D];上海大学;2005年
2 曾玉梅;公民社会与网络社会两种理论路径下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云新;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冲突发生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郅强;和谐秩序与利益协调[D];吉林大学;2006年
5 沈立新;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赐江;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祥艳;评价论视域的社会思潮及其引领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淑杰;匿名世界的真实干预[D];吉林大学;2009年
2 危敏;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刚刚;网络社会·人·产品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4 马璐璐;实现网络社会合理性交往的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华荣;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伦理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6 朱柳萍;网络社会:青年社会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金涛;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社会化偏离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启瑞;网络社会分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秦英;网络社会网中关系强度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10 程爽;网络技术的涌现与网络社会的生成[D];江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66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76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