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文化发展态势与构建策略

发布时间:2018-04-22 16:46

  本文选题:网络政治文化 + 网民 ; 参考:《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摘要】:相对于以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介为传播工具的传统政治文化而言,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互动化、匿名化、去权威化、高科技化等态势。它的传播主体是网民,传播条件是网络,传播内容是网络政治观念形态。网络政治文化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为了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的网络政治文化,当前要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加强政府治理;注重技术创新,建设红色网站;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培育网络政治文化队伍,发挥网络"把关人"作用;加快网络政治道德建设,规范网民政治参与;理性借鉴外国模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which uses books, newspapers, television, radio and other media as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 presents a trend of interaction, anonymity, deauthority, high technology and so on. Its main body of communication is Internet users, the communication condition is the network, and the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ideology of network politics.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 has a double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society. In order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table and orderly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direc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development, strengthen government governance, pay attention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ild red website. To promote e-government, improve the level of government service, cultivate the network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eam,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network "gatekeepers",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olitical morality, standardize Internet user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use foreign models for reference rationally,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JYJL12007)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3A096) 安徽中医学院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qn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21.5;F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段兴利;;网络社会问题的特点及其控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2 李霞;曾长秋;;论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及其拓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3 张华;;网络政治参与与有效政府的构建[J];学术界;2011年02期

4 史婷婷;;儒学与网络伦理的理性回归[J];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富良,刘书英;从治理主体角度透视乡村治理危机——河南省Z县村支书、村主任现状调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王萃萃;刘宏杰;;大安全观下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建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4 杨海坤;;中国走向宪政之路——兼论“三个代表”理论和我国宪法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5 张义忠;;《行政许可法》的善治理念与制度[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6 郑晓华;达尔经济民主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张成岗;;理解“技术实践”——基于科学、技术的划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刘箴;论新时期我国公共决策中的公众政治参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于江;雅典民主制评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詹承豫;刘星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帅学明;徐涛;;培育非政府组织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6 李平;余健明;;基层政府如何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7 程莹;欧丹;;潮汕地区农村治理模式探析——以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西社村为个案[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8 秦国柱;;论移动数字时代广东社会管理的挑战与契机[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9 陈生;陈依静;;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研究——基于南京“梧桐保卫战”的案例分析[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10 孟艳杰;王睿;;作为一种文化选择的技术创新[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前安;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市场、社区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6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陈婧;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姗;推进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陈鹤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饶亚娟;研究型大学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军;技术悲观主义的价值功能[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李德智;互联网治理之初探[J];河北法学;2004年12期

3 简玉峰;刘长生;;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效率研究——以湖南省不同地方政府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12期

4 刘大椿,张星昭;网络伦理的若干视点[J];教学与研究;2003年07期

5 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6 文军;网络社会的病症及网络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科技导报;2002年10期

7 李晓红;;论网络伦理的道德基础[J];求索;2008年05期

8 万俊人;儒家伦理传统的现代转化向度[J];社会科学家;1999年04期

9 黄,

本文编号:1788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788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6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