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反腐中公民参与机制构建研究
本文选题:电子政务 + 公共管理 ; 参考:《电子政务》2013年07期
【摘要】:网络反腐为政府和公民共同治理腐败找到了突破口和结合点。目前公民主要通过官方网络举报和民间网络曝光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网络反腐,前者长于权威性,后者长于畅通性和及时性。作为惩治性的事后反腐,加之网民构成的复杂性,参与立场的不客观性以及网络立法的缺失,需要审慎对待网络反腐中的公民参与。为此,应建立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长效机制,促进公民更加有序、有效地参与到网络反腐中去。
[Abstract]:Network anti-corruption for the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to jointly manage corruption to find a breakthrough and joint point. At present, citizens mainly participate in network anti-corruption through two basic ways: official network report and folk network exposure. The former is good at authority and the latter is good at unimpeded and timely. In addition to the complexity of Internet users the non-objectivity of participating position and the lack of network legisl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treat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network anti-corruption prudently. Therefor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network anti-corrup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promote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network corruption more orderly and effectively.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
【分类号】:D621.5;F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创国;刘静静;;构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机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1期
2 李元;;我国网络反腐中公民参与的完善[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孙志勇;;关于反腐倡廉建设中正确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4 杨蕾;;论网络社会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创新[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5 刘晔;杨蕾;;关于建立“官民联动”网络监督新模式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6 袁峰;;中国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价值、形态及路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王世谊;;网络反腐:权力监督的新形式[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戴菁;;发挥网络监督的积极作用[J];理论前沿;2009年05期
9 李小军;;“网络反腐”中的“话语权”问题分析[J];理论探讨;2010年05期
10 张亚明;李苗;刘海鸥;;中国网络反腐体系构建与路径选择[J];理论探讨;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仵军智;;关中西部乡村民众人际关系与心理嬗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刘红霞;;体育科技期刊传播效果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7年05期
3 田飞;王海龙;;微博的社会文化传统分析[J];今传媒;2010年09期
4 陈艳辉;;传统媒体在信任危机事件中应该如何担当——以“李刚门”事件为例[J];今传媒;2010年12期
5 吴香;郑好;;由“微博打拐”看经典传播学理论适用性[J];今传媒;2011年06期
6 王晓迪;;试析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J];今传媒;2011年10期
7 王刚;;谣言传播的话语机制研究——以日本大地震中的谣言传播为例[J];今传媒;2012年03期
8 张洪;;消费文化趋势下的图书出版&阅读[J];出版广角;2008年11期
9 任彦智;;《红楼梦》中“谈话蕴含”现象浅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李进文;;传播学视野下的体育多媒体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胡蓓蓓;;结构与圈层:媒介文化视域中流动的“话语空间”——从“黄山门”事件进展引发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侯蓉英;刘永;;安全新闻报道的“危机再现”研究[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谢加书;;试论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对道德传播的影响[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杨珍;;跨文化传播视野中体育交往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兼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问题视域[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徐红;吴玉如;;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公共危机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怡红;;关系传播理论的逻辑解释——兼论人际交流研究的主要对象问题[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2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劲松;都市类报纸的社会角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宋广奇;当代中国反腐模式转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n,
本文编号:2103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10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