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我国信息社会发展与波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7 07:00
【摘要】:利用国家信息中心2013年1月发布的信息社会发展指数(ISI),对我国信息社会及其重点领域发展水平作了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发现自2001年以来,我国信息化不断推进,信息化是遍及各省市的。然而,全国信息化的推进并不均衡。ISI指数年均增幅在2001年—2008年间仅4.4%,在2009年—2012年间为8.9%,增加了1倍多;地区间差距也在扩大,东、西部省市区信息社会存在"发展转型—相对停滞"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研究了决定信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并比较研究信息社会发展较快地区和较慢地区的特征。主要的实证结果是:人力资源开发、生产方式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包容发展对信息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Abstract]:By us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evelopment index (ISI),) issued by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Center in January 2013,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rend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our country's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its key areas. It is found that since 2001, China's informatization has been advancing continuously. Information is all over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However, the progress of n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s not balanced.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the ISI index was only 4.4 from 2001 to 2008, and from 2009 to 2012 it was 8.9 times, more than double; the gap between regions is also widening, east,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of western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has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development transition-relative stagnation".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comp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ster and slower reg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main empirical results are as follow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mode of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igital inclusive develop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冬梅,杨杰,黄爱白;贫富差距与数字鸿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胡晓鹏;中国区域信息化差异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3 刘跃;惠美宁;;区域信息化与人力资本关系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4 《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课题组;张新红;;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J];电子政务;2010年08期

5 陈亮;李杰伟;徐长生;;信息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数据分析[J];管理科学;2011年01期

6 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J];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7 邵培仁,张健康;关于跨越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魁星;李清茂;;信息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谢东;;从我国互联网调查解读数字鸿沟问题[J];图书与情报;2008年02期

3 陈瑶;;“知沟”与我国的贫富差距关系分析[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4 何伟;夏莘栋;;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苏素;贺娅萍;;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城镇化影响因素[J];财经科学;2011年11期

6 张军涛;毕乐强;纪昭君;;东北三省区域外部性空间效应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7 李忠民;刘育红;张强;;“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多维要素空间面板数据模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8 胡际;陈雯;;生产者服务业对第二产业TFP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2001—2008年省际行业面板数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9 李伟军;;地区行政层级、信息基础与金融集聚的路径选择——基于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11期

10 张志;周浩;;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及其产业差异——基于空间计量的比较分析[J];财经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夏华丽;叶锦树;;电网投资影响因素与增长效应[A];电网工程造价管理优秀论文[C];2011年

2 张跃军;颜志军;;地区工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测研究[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卷)[C];2004年

3 项英辉;欧阳文静;;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4 韩东成;;浅议信息社会与检察理念[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5 毛其淋;盛斌;;对外经济开放、区域市场整合与全要素生产率[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6 金祥荣;陶永亮;朱希伟;;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青年基金获得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贤腾;刘锋;;皖北地区空间不均衡增长战略初探[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8 李丹丹;;税收激励对环渤海风险投资的影响[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风险投资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晓阳;基层政府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程文;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演化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杨文宇;信息利益论[D];复旦大学;2010年

5 周杰琦;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符安平;基础设施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金毅;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吉新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效应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浩然;中国城市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外溢: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文;信息网络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丛菲;基于AHP的油气田企业科研项目考评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谷春宇;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3 孙芳;IT实施对传统行业绩效影响的多维度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义信;信息社会:概念,原理,途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周宏仁;;信息化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研究[J];电子政务;2009年Z1期

3 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2期

4 胡鞍钢;刘生龙;;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及溢出效应——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空间经济计量的结果[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5期

5 刘秉镰;武鹏;刘玉海;;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3期

6 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4期

7 魏后凯;中国区域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差异[J];管理世界;2001年06期

8 董晓霞;黄季q;Scott Rozelle;王红林;;地理区位、交通基础设施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9期

9 张光南;李小瑛;陈广汉;;中国基础设施的就业、产出和投资效应——基于1998~2006年省际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研究[J];管理世界;2010年04期

10 彭e,

本文编号:2169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169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4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