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网络用户信息查证行为探究

发布时间:2019-10-03 07:27
【摘要】:文章对网络用户信息查证行为的相关理论、动因模型以及激励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主要结论有:用户信息查证行为是其内容评估活动的一部分;用户对可信度的意义建构会影响其查证行为的形式及结果;查证行为主要涉及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统,且出现在中心评估路径上;查证行为的动因主要来自个体驱动和环境驱动,其中基于社会规范和技术系统的环境因素成为其激励途径。
【图文】:

模型图,双加,模型,动机


一条加工路径取决于用户进行评估时的动机和能力。由此,Metzger提出了Web信息评估的双加工模型[3],如图1所示。模型中有三个阶段:信息查寻、信息评估和可信度判断。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第二个阶段,连接第一、二阶段的流程有四个分支,取决于内容评估的动机和能力的有或无。该模型建议用户评估Web信息可信度的程度依赖于他们查寻信息的动机。如果用户查找高质量、可信信息的动机较弱,则完全不需要评估可信度或者只是简单地考虑一下诸如网页设计和图形方面的简单特征或启发物。另一方面,强动机的用户则倾向于采取更严格、系图1Web信息评估的双加工模型

因子分析,模型,可信度


菟鄖庸だ砺鄣姆治?结合前期调研工作的成果,本文认为用户信息查证行为具有如下特征:(1)用户对可信度的意义建构会影响其信息查证行为的形式及结果。Hilligoss指出,对可信度涵义的建构会受到不同信息类型的影响[9]。前期实验调查中[2],不同用户对可信度意义的建构不同,直接影响了实证模型中内容可信度五个常用测量指标的内部一致性。这五个指标是笔者在考察了大量媒介或信息可信度研究文献后选取的最频繁使用的测度项,从理论上分析应该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然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却显示这五个指标的潜在结构并不单一。图2中的数据部分截选自SPSS17.0对实验调查所有变量(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子分析结果。各潜变量中,只有内容可信度(CR)的因子结构不显著,其中CR1(可信性)、CR2(准确性)和CR3(可信赖性)形成一个因子,因子载荷均大于0.5。而CR4(客观性)和CR5(完整性)则聚合成另一个因子。除了完整性是受试者在访谈中提出的非主要考虑指标外,客观性常见于新闻媒介及新闻信息的可信度评估指标中。因此,用户对开放内容可信度的意义建构确实会影响其查证行为的形式以及可信度感知的结果,这与Hilligoss的扎根理论分析结果一致。今后的研究人员应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针对不同领域、类型和形式的信息,其内容可信度指标项应有所区别。图2实证模型所有变量的因子分析结果(部分截图)(2)用户信息查证行为主要涉及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统,且主要出现在系统评估/中心评估路径上。早期的网络信息可信度研究表明用户自我报告的查证行为很少[10],随着用户网络经验的增长,用户的查证意识也在增强。当前网络用户的信息查证意识已经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查证意识、查证倾向与实际查证行为之间依然有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近期文献的实证研究表明[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群网络环境下开放内容的协作生产与共享机制研究0(编号:12CTQ04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向虚拟社群协同创作与内容共享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0(编号:10YJC870048)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F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薇薇;朱庆华;;开放式协作生产内容的可信性评估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6期

2 张薇薇;;开放内容可信度的实验研究[J];情报科学;2012年12期

3 孙彦;李纾;殷晓莉;;决策与推理的双系统——启发式系统和分析系统[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4 周涛;鲁耀斌;;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泉;宋宝香;邓朝晖;;知识共享价值感、共享倾向对共享行为的影响——一项跨层次的纵向实验研究[J];经济管理;2011年04期

2 尚永辉;艾时钟;王凤艳;;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行为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07期

3 夏火松;王瑞新;;百度百科词条特性对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年12期

4 沈振萍;高山;;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理论派系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5 周军杰;左美云;;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动因分析——基于嵌入性理论的分析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6 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13期

7 李美;蒋京川;;不确定情境下个体决策偏差之锚定效应的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6期

8 张薇薇;;开放内容可信度的实验研究[J];情报科学;2012年12期

9 李金阳;;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情报科学;2013年04期

10 王东;刘国亮;;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实现路径与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美凤;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王怀勇;决策过程中的调节匹配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莉;内隐知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水电建设项目员工知识共享行为机理与要素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赵玲;虚拟社区成员参与行为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雷静;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7 马彪;面向决策支持的组织多源异性知识的智能集成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宋仲玲;知觉对股价的作用:映射认知有限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舒良超;基于决策神经科学的不确定决策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方学梅;基于情绪的公正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东;不确定条件下判断和决策的线索效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王雪芹;职业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芳;网络社区中非正式学习的隐性知识共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希荣;通胀预期中的锚定效应及对经济决策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璐;基于“使用与满足”的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张秋棠;信息的外部表征方式对风险回避行为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蔡璇;目标导向与知识导向对无意识思维的作用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8 陈虹;情绪、动机对无意识思维决策的作用[D];宁波大学;2011年

9 陈文华;具体情绪对消费者决策时信息加工深度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1年

10 廖菲;推理与决策中的冲突监测加工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孙曙迎;;消费者网络信息可信度感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孙春华;刘业政;;网络口碑信息可信度的实验研究[J];财经论丛;2009年04期

3 罗志成;关婉湫;张勤;;维基百科与百度百科比较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4 张薇薇;朱庆华;;开放式协作生产内容的可信性评估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6期

5 汤志伟;彭志华;张会平;;网络公共危机信息可信度的实证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J];情报杂志;2010年07期

6 包敦安;董大海;;基于ELM的网络评论信息可信性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11期

7 张明新;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研究:网民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冠强,陈雅,李强;中国互联网用户网络使用行为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05期

2 翟志远;徐晏;;网络“免费文化”背后的伎俩——解读奇虎360与腾讯QQ的网络纷争[J];青年记者;2011年01期

3 张翼轸;;QQ限额注册为什么不可以?[J];新电子;2001年02期

4 王明亮;;电信垄断性收费政策是不合理的[J];中国信息界;2003年13期

5 王庆稳;邓小昭;;网络用户信息浏览行为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02期

6 董宝清;;信息内容服务产业是一个崭新的课题[J];中国信息界;2003年13期

7 朱高峰;;信息内容产业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信息界;2005年08期

8 胡世良;上海网络用户发展现状及市场潜力分析[J];当代通信;1999年23期

9 ;中科院自主研发的应急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J];卫星与网络;2008年06期

10 ;市场数据[J];每周电脑报;2005年3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建平;;通信工业中新技术和服务的扩散机理研究[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和谐行业,改善服务我们倾心尽力[A];2010江苏通信业发展蓝皮书[C];2010年

3 韩萍;颜桂英;;中国东西部地区互联网信息网络发展与应用差距研究[A];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郑大永;;全球电信3G产业向繁荣迈步[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笑盈;朱百军;宋亦平;;转换成本在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关系中的作用——对新疆移动通讯网络用户的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铭荣;;用新业务和增值业务支撑中国电信的竞争优势[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郑宏剑;郑大永;;携号转网试验应继续瞄准目标选好“路线图”[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蔡华利;李鸣娟;;填平数字鸿沟,实现可持续发展[A];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姜永君;;信息港网站发展方向之我见[A];黑龙江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吕爱民;;即时通信与中国电信发展策略探讨[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苗得雨;带宽危机[N];电脑报;2008年

2 王静媛;2004年网络用户数中日将比翼齐飞[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3 ;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4 ;Google参与“另外30亿”卫星互联网项目[N];人民邮电;2008年

5 本报记者 邓政宏;网间结算要平衡不同网络用户的利益[N];通信信息报;2004年

6 ;法国推行网络用户实名制[N];人民邮电;2008年

7 郎晓黎;小灵通到CDMA有多远[N];通信产业报;2008年

8 实习记者 孙超逸;腾讯360“隔空交锋”斗争升级[N];北京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史晓菲;手机实名 消费者最担心个人资料外泄[N];消费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刘大毅;去年底沈阳网络用户达135.9万[N];辽宁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余宁;网络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2 宋强;中国互联网低俗内容监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易兰丽;基于人类动力学的微博用户行为统计特征分析与建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黎苑楚;信息产业演进规律与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赵雪峰;基于价值网的电信运营企业协同产品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6 史风林;情景感知服务价值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侯德林;网络视频服务用户行为意愿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徐爱东;携号转网对移动通讯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马春山;移动增值业务的个性化推荐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黎明;腾讯校友网用户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聪;微博用户关注推荐及排名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刘其辉;大众行为下基于贝叶斯网的知识集群模型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戴顺;使用社会网络方法对移动通信网络用户特性以及市场细分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孙华;基于TAM的行业门户网站用户行为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郑雅真;新浪微博的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刘卉;基于网络社区用户活跃度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闫晓美;基于IA的农业网站分析与评价[D];山西大学;2012年

9 丁t抨

本文编号:2545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545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d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