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数字不平等的本质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1 09:27
【摘要】:本文以数字鸿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数字不平等的概念和本质进行了界定,认为数字不平等是指在数字时代处于不同社会经济水平和知识、技术水平的主体(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在接触信息通信技术(ICT)和使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平等。它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外延,其本质上表现为技术、经济、知识和社会4个层面构成的综合性的不平等。继而根据数字不平等的本质表现,探索缩小数字不平等的路径。
【图文】:

网民,统计报告,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鈏两褚裁挥?接入网络,而一些大城市的网络普及率已经远远超过国家平均水平,例如北京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70·3%。此外,从网民职业结构来看。企业公司中职员占总网民的13·9%。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领导干部和一般职员占5·9%。专业技术人员为8·3%,农村外出打工人员仅占3·0%。可见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农民工在技术层面上有较严重的数字不平等。究其原因,政府企事业单位接入信息技术方面以及所使用的接入设备的质量都要高于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在这两方面的接入程度,从而造成了农民工在技术层面上严重的数字不平等。图1各类职业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资料来源: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2经济层面上的数字不平等经济层面上的不平等主要是指数字财富上的不平等。由于大多数数字产品的接入和使用都需要较高的费用,因此处于不同经济水平的主体,接入和使用数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距,这种由经济水平决定的差距就叫数字财富上的数字不平等。如表1所示,2008-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与此相对应的城镇乡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差值也持续拉大,城乡居民的经济情况和网民占有率成正比。如图2从1001~3000元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越高,网络普及率越高,据国家统计局《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2009年外出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417元,月收入1001~1500元的网民只占总网民的14·0%,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仅占2·2%。由此可见,农民工作为较低收入—24—2013年6月第33卷第6期数字不平等的本质及对策研究June,2013Vol·33No·6

网民,收入结构,个人


等。表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差(绝对值)与城镇乡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差值年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差(绝对值)城镇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农村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城镇网民与农村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差值(%)200815780·84760·611020·1463·8036·2027·60200917174·75153·212021·4872·2027·8044·40201019109·4591913190·4372·7027·3045·40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2010图22010·12-2011·12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图资料来源: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3知识层面上的数字不平等知识层面上的不平等主要指不同主体掌握接入信息技术以及使用信息技术资源的信息技能差距所导致的不平等。EszterHargittai1,AmandaHinnant(2008)认为,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本身的特点看,人们要使用它还需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个人的知识能力条件是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之一[13]。换言之,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的人群,可以更好地利用手中的信息硬件,获取并利用所需的信息。而处于数字鸿沟另一端的人群必将被边缘化,使得信息资源配置不均匀,导致数字鸿沟知识层面上的不平等。根据CNNIC第29次调查结果,学历与网络新闻使用率相关性很强,学历越低,网络新闻使用率越低。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网民普及率已经超过90%,其中大专学历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7·6%,而初中学历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则仅有62·1%。互联网正在向高中、初中等学历人群扩散,低学历人群的增加,拉低了整体网民的网络新闻使用率。在表4中可以看见,网络各类实用项目中,娱乐通信和搜索类项目使用率最高,而需要具备一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蒋永福;刘鑫;;论信息公平[J];图书与情报;2005年06期

2 陈艳红;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对策略[J];档案学通讯;2005年06期

3 胡鞍钢,周绍杰;中国如何应对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3期

4 薛伟贤;刘骏;;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莉;陈涛;;电信企业是我国填平城乡“数字鸿沟”,全面构建电子政府的重要推手[J];北方经济;2009年22期

2 冯湖;张璇;;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政策治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唐思慧;;信息公平及其产生的背景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8年05期

4 陈兰杰;谢红梅;侯鹏娟;;基于生态效益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J];商业研究;2009年08期

5 魏硕;王聪;;浅析我国数字鸿沟现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6 邵培仁;;信息公平论:追求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丁邦友;靳晓恩;;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化建设与信息公平保障[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8 张勇;我国信息化的后发劣势和现实选择[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韦路;;媒介能使我们感到更幸福吗——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当代传播;2010年04期

10 韩振英;;基于信息公平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J];档案学研究;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段兴利;;社会学视野中的数字鸿沟[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沈光亮;;图书馆平等服务的伦理审读[A];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宇文洪源;李洁瑶;;我国数字鸿沟的表现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4 罗江华;;“数字减贫”的政策与相关研究述评[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战勇;;填平“数字鸿沟”是我国全面构建电子政府的关键[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琼;中国网络新闻可信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冯粤;公民信息权利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建胜;转型农民的大众媒介使用[D];南京大学;2012年

4 杜金沛;高新技术经济发展:技术、制度与资本的耦合[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5 何枭吟;美国数字经济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罗江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胡志兵;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三个模式的微观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8 方智毅;我国当前公共消费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李后卿;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区域配置中的数字鸿沟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聂德民;网络舆论与社会引导[D];上海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军;中国先进网络文化的民主政治建设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娜;我国城乡信息鸿沟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严静;论自媒体视野下微博用户媒介素养[D];西北大学;2011年

4 程淑娜;技术创新时空扩散模型在我国互联网扩散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梦迪;新浪微博用户中的知识生产沟与观念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罗彦;当代中国社会信息分化问题探讨[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罗凤;论信息公平[D];湘潭大学;2011年

9 刘健;税务系统数字鸿沟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姜红燕;中美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文新,张平宇;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2 胡鞍钢,周绍杰;中国的信息化战略:缩小信息差距[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1期

3 胡鞍钢,周绍杰;中国如何应对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3期

4 王刊良,刘庆;从因特网应用看中国大陆的数字鸿沟[J];管理学报;2004年02期

5 汪明峰;互联网使用与中国城市化——“数字鸿沟”的空间层面[J];社会学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燕;关于“知沟”和“数字鸿沟”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曙南;跨越数字鸿沟 发展数字经济[J];情报杂志;2001年12期

2 张九红;跨越数字鸿沟 信息促进发展[J];互联网周刊;2001年10期

3 燕金武;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4年04期

4 康建强,唐曙南;弥合数字鸿沟 发展数字经济[J];情报杂志;2002年07期

5 邹炳煊;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消弥城乡“数字鸿沟”[J];通信企业管理;2002年11期

6 孙敬水;;“数字鸿沟”:中美差距知多少[J];中国国情国力;2002年06期

7 郑淑荣;如何应对IT标准领域的数字鸿沟[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年Z1期

8 黄少华,韩瑞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数字鸿沟[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胡延平;数字鸿沟看差距[J];现代企业教育;2001年09期

10 荆林波;;警惕城乡数字差距[J];数据;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祝建华;;从基本原理看数字鸿沟(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IT产业与现代文明传播”信息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宇文洪源;李洁瑶;;我国数字鸿沟的表现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3 段兴利;;社会学视野中的数字鸿沟[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罗江华;;“数字减贫”的政策与相关研究述评[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亚强;;从三个维度解析电子政务建设的数字鸿沟问题[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魏方;;浅析电信普遍服务与电信普遍服务基金[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瑞明;;跨越数字鸿沟:美国的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惠书;薛荣华;;缩小“数字鸿沟”与信息化建设[A];“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9 陈夏尔;庄全;李冀中;;“数字鸿沟"及对策初探[A];“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10 刘若兰;;对“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的几点思考[A];“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邸亚峥;邮政基层员工当选全国优秀农民工[N];中国邮政报;2008年

2 闵守华;湖北移动帮助返乡农民工再就业[N];人民邮电;2008年

3 张京;雅虎口碑造农民工“就业地图”[N];国际商报;2009年

4 李伟伟 任冀湘;安徽通管局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N];人民邮电;2009年

5 李晓山;绵阳邮储服务返乡农民工[N];中国邮政报;2009年

6 记者 彭林;江西电信八项举措助返乡农民工就业[N];人民邮电;2009年

7 李家辉;吉安电信助返乡农民工再就业[N];人民邮电;2009年

8 本报记者 徐阳 胡安静;农村信息服务为农民工再就业护航[N];江苏科技报;2009年

9 静睿 亚茗 苗枫 中元;让农民工利用手机找工作[N];南方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杨志杰;安徽移动黏住300万农民工[N];通信产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潇;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影响因素测度及政策建议[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陈思祁;数字鸿沟形成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刘芸;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俞立平;地区信息资源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申琰;互联网的国际博弈与合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胡志兵;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三个模式的微观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7 贾丹华;国际因特网发展中的公共政策选择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石;城乡信息断裂的弥合桥梁[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沐贤斌;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宇文洪源;数字鸿沟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4 尹颖汤;数字鸿沟与经济发展[D];汕头大学;2003年

5 毛雪皎;手机互联网填补我国群体间数字鸿沟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贺辉平;农民工转型过程中的信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7 刘迅;我国“数字鸿沟”的比较分析及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王俊松;中国地区数字鸿沟问题的探讨与解决[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吴非;“数字鸿沟”的成因与消减[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吴永亮;我国地区间数字鸿沟评价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59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559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0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