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电信产业价值链主体的合作竞争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20:05
【摘要】: 电信产业价值链是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由各种动态关联、协同进化的主体构成的旨在为最终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创造服务价值的电信产业系统。研究电信产业价值链主体的合作竞争机制,目的在于处理电信产业价值链主体之间复杂的作用关系,探索电信产业价值链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本文针对电信产业价值链主体发展不均衡、主体之间协调存在矛盾以及主体发展与外部环境不适应等问题,以经济学、管理学与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从系统科学角度定义电信产业价值链和电信产业价值链主体合作竞争机制的概念,分析电信产品的二维属性以及电信产业价值链的自组织特征;应用协同学理论分析了电信产业价值链主体进化的动因;应用超循环进化原理建立电信产业价值链超循环结构,用以揭示电信产业价值链主体之间的作用机理;应用演化博弈思想描绘电信运营商与SP长期合作竞争的演化轨迹,应用Stackelberg模型与收入共享合同分别建立电信运营商与SP的竞争与合作模型;分析了运营商终端定制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双边道德风险问题,按照不同的业务定制模式建立了运营商与终端厂商的委托代理模型与双边激励模型;应用中国移动与腾讯合作竞争的案例及中国移动与韩国SKT终端定制的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给出了运营商、SP与终端厂商各自发展的策略以及政府对运营商的管制策略。
【图文】:

模式图,价值链,模式


3.4.1 日本 I-mode 价值链模式“I-mode”业务是日本 NTT DoCoMo 公司于 1999 年 2 月 22 日正式推出的移联网技术,是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对移动上网的需求而设计的基于 PDC 数据信网络上的移动互联服务[165]。I-mode 模式的成功成为各国运营商效仿的典范,不升了 NTT DoCoMo 的市场占有率,而且使 NTT DoCoMo 数据业务的 ARPU 值得长。NTT DoCoMo 占据了日本移动市场 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数据业务 ARPU2010 日元(合 16.5 美元),占总 ARPU 的 30%,2007 年比重将提高到 33.2%[166]。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创造了一条合作共赢的产业价值链,价值链上的所有部分括内容、入口、网关、网络以及终端都能彼此啮合,相互协调(如图 3.2)。

移动梦网,链模式,中国联通


在这根链条上,增值业务的收费按通信费与信息费独立、信息费由 SP 和中国移动分成的模式进行。信息费完全由 SP 依照市场需求自由定价,同时将其中的 15%交给中国移动,作为代收信息费的手续费。这样的价值链模式使移动梦网走出了移动通信语音时代运营商自己包揽一切的传统格局,建立了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商业合作模式,向众多的服务提供商提供平台,实现开放、公平的接入,并以客户聚集者的身份架起服务商与用户之间的桥梁。2.中国联通的“联通无限”模式“联通无限”是中国联通推出的无线数据业务,联通通过自身的网络,联合搜狐、新浪、网易、在线等颇具知名度的 SP,向其手机用户提供基于短消息平台的订阅和点播业务[71]。联通无限的价值链模式为中国联通在增值业务领域带来了显著的收益。中国联通 2006 年全年移动增值业务收入达到 172.5 亿元,增长了 39.5%,,占移动业务收入比重为 22.1%[166]。“联通无限”的价值链模式与“移动梦网”有着相同之处,而不同的是中国联通采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62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满青珊;张金隆;聂磊;种晓丽;;冲突影响下的移动商务联盟自组织动力建模[J];管理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邱涛;通信网络结构与城市功能模块的系统自适应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袁烨;基于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重构[D];吉林大学;2011年

3 满青珊;移动商务合作伙伴关系模型及其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董林;电信业混合营销渠道冲突协调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李政;电信运营商与服务提供商的上下游纵向关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林婷婷;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黄立伟;通信运营业服务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南;3G背景下我国电信产业价值链现状与融合趋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刘光

本文编号:2677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677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f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