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发展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6 02:09
【摘要】: 三网融合对通信产业和传媒产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各国都从战略高度加大对三网融合的支持力度。手机电视作为手机媒体的核心应用,被誉为3G时代的“杀手铜”,作为三网融合的典型业务,成为三网融合一个绝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当前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三网融合破题为手机电视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明显的优势。手机电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与国外相比,我国手机电视发展相对缓慢,存在许多问题。第一,监管政策缺乏,具有严重的不明晰性、不协调性、不适应性;第二,国标出台却错位执行,标准竞争的依然混乱,严重影响手机电视产业链的形成和强化;第三,节目资源匮乏,内容同质化严重,成为阻碍手机电视发展的最大问题;第四,分别由广电和电信主导的独立运营模式效率低,产业链脆弱;第五,盈利吃力却资费偏高,利润前景惨淡。手机电视和三网融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得以重现。首先,产业资本融入加快,用户规模扩大,使得产业的市场规模扩大;其次,广电和电信将实现合作运营,内容资源更有保障,网络服务更加高效,消费者的选择增加,广电电信优势互补,携手共赢;再次,市场竞争趋于理性,形成相对充分的竞争格局。 通过对手机电视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基于三网融合的手机电视前景,手机电视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第一,以政策为导向加强监管力度,落实三网融合的相关细则,建立完善的平台监测机制,并成立融合性的管理机构;第二,电信和广电应以共赢为目的实施合作运营,打造成熟的产业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选择科学合理的盈利模式,培养手机电视专业人才;第三,加强用户的受众分析和市场培育,依据用户定位和用户收视行为的分析培育用户消费市场;第四,创新手机电视内容生产,包括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编排和版权保护等;第五,运用灵活高效的营销推广方式,如事件营销、数据库营销、体验营销和协同营销等。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229.2-F;F49;F626
【图文】:

产业发展趋势,例子,三网融合,广电


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发展策略研究手机电视发展前景分析.1产业市场规模扩大手机电视市场蕴含巨大的商机。规模巨大的潜在增值业务市场是我国手机电产业的主要优势。信息产业和传媒产业本身都是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征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广电和电信两大行业的传市场都进入了发展的饱和期,电信的固网语音业务、广电的有线电视、移动通和互联网等都出现增长无力,效益下滑的情况。因此,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和寻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迫切要求。手机电视产业作为两者的融,加上三网融合将带来的重大利好,其产业价值提升的空间是难以估量的。中国手机电视产业发展趋势

三网融合,资本市场,资本,层面


各方资本都在积极观望着国家关于三网融合的政策,以决定自己视产业的投资动向。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电信的雄厚资本将为广电手业务注入能量。三网融合从规划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将对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影响:首融合有利于电信产业和广电行业企业的兼并合作,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上为企业发展融资;其次,三网融合有利于推动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相制造商和运营商的技术进步和运营质量的提高,也为相关上市公司业绩提想象空间;再次,从市场层面说,一个新的三网融合板块将成为市场关注。因此,三网融合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资本市场的一大热点。①(2)用户规模扩大三网融合意味着未来网络用户规模迅速扩大。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深商用化会更加普及,手机电视用户数量的增长呈现出更加稳定增长的态手机用户,也将逐步成为手机电视业务的使用主力。2006一2010年中国习卜御1电视用户夫见刁其及1页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云峰;;广电应对“三网融合”的思考[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年07期

2 王枫;田萍;;智能电视的网络时代[J];上海信息化;2011年09期

3 ;捷成世纪新媒体发布平台全力助跑华数三网融合新业务[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0年03期

4 曾剑秋,林宁;“三网融合”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J];通讯世界;2001年03期

5 施驰;;三网融合下的有线电视数字终端发展[J];中国数字电视;2008年01期

6 邱履曾;;三网融合 立法为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08期

7 韦乐平;;三网融合的四大挑战及对策建议[J];通信世界;2010年05期

8 侯自强;朱金周;侯宏;;如何切实推进三网融合[J];江苏通信;2010年02期

9 张鹏;;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广电的三网融合之路[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0年12期

10 李琳;吴晓宇;李萧然;;三网融合 两部委博弈内幕[J];IT时代周刊;2010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大永;郑宏剑;;三网融合试点中凸显问题之思考[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体斌;;三网融合下网络电视机产业链风险分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琳;;从视频之争看三网融合的演进策略与媒体机遇[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C];2011年

4 刘体斌;;三网融合双向进入最优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姜芳;;三网融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网络未来之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陶蒙华;崔亚娟;;电信和广电的业务和网络融合技术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张萌;程振宇;胡桃;;我国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框架体系研究[A];融合与创新——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29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范涤;韩端品;;基于电信网的三网融合关键技术——本地直播频道引入解决方案[A];湖北省通信学会、武汉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梁平;;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战略[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2年

10 李丹江;;下一代三网融合技术架构[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武挥;三网融合的博弈[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晓玉;盛大欲抢占三网融合先机陈天桥整合步伐加快[N];通信信息报;2010年

3 黄浩东 中国普天广电行业事业部副总经理;三网融合不应为方案纠结[N];通信产业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贾丽;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各具特色专家建议:有条件的城市都应该上[N];证券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刘凌林;三网融合:企业真的准备好了吗[N];中国企业报;2010年

6 潘镭;三网融合助推“视频银行”[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7 记者 赵良英 实习生 赵媛媛;要求抓紧推进三网融合试点[N];湖北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齐东道;哈市三网融合现雏形[N];哈尔滨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瑜;抢占三网融合新商机[N];青岛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韩晓民;深圳三网融合试点启动[N];人民邮电;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剑;我国三网融合上下游产业有效竞争关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严奇春;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三网融合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刘体斌;服务转型与三网融合下家电企业运营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胡涛;三网融合视角下我国广电运营商的TIMES融合运营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何江;一个三网融合滞后现象的新制度经济学实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6 张睿;三网融合普遍接入技术和市场及政策选择[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马晓艺;中国电视的数字化生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8 向伟;异构网络环境下流媒体服务模式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徐战;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开放业务平台中网络边缘资源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李俊杰;基于产业视角的IPTV业务发展成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卫华;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发展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孙阳升;“三网融合”背景下传媒上市公司经营模式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戴俊;三网融合下我国通信市场竞争格局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吴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发展策略探析[D];暨南大学;2011年

5 高佳;从全球网络互动电视发展看中国“三网融合”下网络互动电视前景[D];西北大学;2011年

6 林曦;三网融合时代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的营销策略[D];重庆大学;2010年

7 李一隽;基于三网融合的我国IPTV产业博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娟;三网融合背景下的W公司战略分析与制定[D];兰州大学;2011年

9 左军;重庆宽带接入市场三网融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10 李楠;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发展关键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5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715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c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