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19:47
   利用现有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调查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对福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行系统仿真,指出"十二五"时期福建省应重视科技创新战略部署、商业模式创新、财政科技投入、产业规划与政策等方面问题。
【部分图文】:

信息技术产业,流图,系统仿真,福建


?具能有效适用于预处理精度要求不高、数据不足的复杂的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有条件的预测方案和建议。因此,本文将借助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PLE)对福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行系统仿真。2.1模型设计思路研究旨在给地方政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出相关决策建议,因此,本文将财政科技支出作为政府可直接控制的投资因素,将生产成本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影响考虑在内,以2006年为基期,梳理该系统模型主导反馈关系基础上,建立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系统动力流图(见图1),累计投入成本是在基年生产成本基础上对研发投入的累积,投入成本为研发投入成本,成本流失为研发投入成本流失。该结构系统主要包括分析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与福建省总GDP的关系、投入成本变化和福建省总人口和投入产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模型中的主要方程为:(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投入总成本=投入成本-成本流失(2)投入成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投入总成本*投入比例(3)成本流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投入总成本*成本流失率(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INTEG(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26905534)(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产业吸引力^劳动产出系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累计投入成本^资本产出系数)*10^9(6)资本产出系数=RANDOMUNIFORM(0.6,0.7,0.65)(7)劳动产出系数=1-资本产出系数(8)产业吸引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入总成本(9)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INTEG(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增加值,116049669)(1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增加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增长率(1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社会效?

模拟图,信息技术产业,投资比例,福建省


张明火: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仿真研究图2不同投资比例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福建省总GDP模拟图图3不同投资比例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社会效益的模拟图如图2-图3所示,5条曲线分别代表着2006-2020年区间,不同投资比例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福建省总GDP的比例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社会效益的曲线。这里的财政科技支出的增加和减少只限于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内部,不包括从外部补充的资源,只考察系统内部财政科技支出变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影响。图2仿真结果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福建省GDP比例变化值介于0.03与0.10之间,随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强呈现出上涨趋势,特别是财政科技投入比例超过3%之时增幅明显;图3仿真结果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社会效益发生变化较明显,当财政科技投资比例为1%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社会效益出现缓慢增长,而当投入比例为大于3%时,在2014年之后,产业的社会效益开始快速增长趋势,当比例达到5%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社会效益值大幅提高。从模拟仿真结果可看出,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加有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新兴产业贡献水平,特别是在2014-2020年间会带来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也是政府对战略新兴产业大力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4启示及相关政策建议4.1实现科技创新规律与市场需求规律的有效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超前部署与突破、新兴市场的培育与拓展都遵循着固有的发展规律。根据2006-201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50%,但是该行业利润率和资产收益率仍偏低。根据仿真模型结果?

模拟图,信息技术产业,投资比例,社会效益


张明火: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仿真研究图2不同投资比例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福建省总GDP模拟图图3不同投资比例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社会效益的模拟图如图2-图3所示,5条曲线分别代表着2006-2020年区间,不同投资比例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福建省总GDP的比例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社会效益的曲线。这里的财政科技支出的增加和减少只限于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内部,不包括从外部补充的资源,只考察系统内部财政科技支出变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影响。图2仿真结果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福建省GDP比例变化值介于0.03与0.10之间,随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强呈现出上涨趋势,特别是财政科技投入比例超过3%之时增幅明显;图3仿真结果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社会效益发生变化较明显,当财政科技投资比例为1%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社会效益出现缓慢增长,而当投入比例为大于3%时,在2014年之后,产业的社会效益开始快速增长趋势,当比例达到5%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社会效益值大幅提高。从模拟仿真结果可看出,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加有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新兴产业贡献水平,特别是在2014-2020年间会带来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也是政府对战略新兴产业大力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4启示及相关政策建议4.1实现科技创新规律与市场需求规律的有效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超前部署与突破、新兴市场的培育与拓展都遵循着固有的发展规律。根据2006-201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50%,但是该行业利润率和资产收益率仍偏低。根据仿真模型结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玲;谢碧辉;;新兴产业选择倾向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8期

2 刘新艳;黄斐;陈圻;;高新区培育新兴产业的路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敖永春;金霞;;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基准和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工业行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7期

2 敖永春;金霞;;基于产业选择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J];企业活力;2012年05期

3 谢守红;计林平;丁卉;;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03期

4 林元雄;;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S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小军;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人才保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缉慈;陈平;马铭波;;从创新集群的视角略论中国科技园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沈杰;新兴产业与新产业分类法——兼评《信息化与产业融合》[J];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11期

3 周国红,陆立军;基于区域学习的企业竞争优势——基于1,639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与分析[J];经济地理;2005年04期

4 李强;;国家高新区产业集聚实证研究——生产要素集中的规模收益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年06期

5 陈洪涛;陈劲;施放;郑胜华;;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国家政治制度结构的理论分析模型[J];科研管理;2009年03期

6 常玉;董秋玲;;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6年02期

7 石晓梅,胡珑瑛;高新区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王丹;;基于DEA的东湖高新区技术创新绩效评价[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颖韬;杨显佐;杨兴武;;我国城乡电信不平衡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11期

2 何建成;;福建提前1年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J];农村百事通;2010年02期

3 庄友林;;关于福建省邮政出租及闲置房屋资产管理的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傅丽芬;论信息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方健敏;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现实条件和政策建议[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09期

6 ;福建省2015年将实现设区市4G信号全覆盖[J];移动通信;2011年19期

7 金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建议[J];网络与信息;1994年02期

8 ;走向辉煌——福建省邮政储汇局[J];技术经济与管理;1998年01期

9 《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课题组;;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报告[J];统计研究;2006年02期

10 ;地方新闻[J];通信世界;2007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杰;我国电信运营业主垄断竞争与管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潇;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影响因素测度及政策建议[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树才;产业信息化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2 陶拯;沪宁线信息产业带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唐莹;电信产业规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丽;移动号码携带管制政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5 赵淑娟;电信信息服务产品供应链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6 黄天泉;福建省邮政储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规划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7 卢晓筠;福建省邮政运输网络系统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杨志蓉;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9 许华芳;论信息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D];同济大学;2006年

10 梁珍珍;邮件处理中心模块化建模及仿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0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870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c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