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电子信息制造业研发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部分图文】:
争程度的代理变量。假设二: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研发效率的提升。关于企业规模与研发效率的关系,相关的研究也并无得出一致结论。本文考虑到电子信息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而且考察期内大陆及台湾15个考察对象中,用产值衡量的平均生产规模均有上升(见图1),同时前文表1给出的结果也显示考察期内绝大多数考察对象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研发绩效都有上升,本文在此假定两岸电子信息制造业研发效率与行业内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正相关,并用平均产值(取对数,记为X2)来衡量生产规模。图12003年和2012年大陆14地区与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平均产值规模假设三:行业市场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研发效率的提升。本文假定两岸电子信息制造业研发效率与行业市场开放程度正相关,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用出口交货值与生产产值的比重(记为X3)来衡量市场开放程度。假设四:政府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越大,越有利于研发效率的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两岸都是政府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的产业,而且政府这些方面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研发活动的奖励或补贴实施的。尽管也存在政府投入资金对企业投入资金的替代效应,但两者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即通过政府投入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带动企业配套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进而取得比没有政府投入更多的研发成果。因此,本文假定两岸电子信息制造业研发效率与政府投入力度正相关,并用电子信息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中来自政府资金的比重(记为X4)来衡量政府的支持力度。在上述假定下,两岸电子信息制造业研发效率影响因素的Tobit回归模型可以表述为:CRSit=α0+α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冯根福;刘军虎;徐志霖;;中国工业部门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1期
2 段小梅;;两岸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与产业分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05期
3 李非;蒋含明;;海峡两岸电子资讯产业合作博弈分析[J];亚太经济;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娇;;外资企业研发绩效的随机前沿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3期
2 肖兴志;王建林;;谁更适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研发行为的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0期
3 武鹏;余泳泽;季凯文;;市场化、政府介入与中国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4 庞瑞芝;李鹏;;中国工业创新:过程、效率与模式——基于2001—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2期
5 庞瑞芝;李鹏;李嫣怡;;网络视角下中国各地区创新过程效率研究:基于我国八大经济区的比较[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6期
6 陈柏良;;后ECFA时代两岸电子商务合作:视角、核心和维度[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期
7 李平;石碧华;;“十二五”时期海峡两岸制造业企业合作展望[J];发展研究;2011年09期
8 孙文杰;沈坤荣;;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3期
9 李新春;李胜文;张书军;;高技术与非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单要素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10 傅晓霞;;企业研发效率测度与比较——以中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为例[J];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张金胜;中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郑循刚;区域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李文启;我国地方政府开放程度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马雷;过程视角下学研技术创业及其与经济产业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佟岩;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D];辽宁大学;2007年
9 赵立雨;我国R&D投入绩效评价与目标强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邹鲜红;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帆;R&D活动与企业价值关系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东;中日信息产业对比及合作建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2期
2 廖玫;高莎莎;;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台海两岸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张倩肖;冯根福;;我国地区间用于科技发展的研发绩效评估与比较[J];财贸经济;2006年11期
4 焦建华;徐翠红;;台湾资讯电子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2期
5 杜江萍;熊青龙;;网络数字产品低价策略的博弈分析[J];当代财经;2007年12期
6 庄荣良;;海峡两岸产业分工的发展阶段、模式演进和发展机遇[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段小梅;杜继淑;;两岸资讯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特征与产业分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吴德进;;闽台信息产业对接:前景、方向与重点[J];发展研究;2007年02期
9 金碚;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5期
10 郭晓曦;研发与市场结构:基于成本视角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长宏;白辰;;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效率的波及面[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沈能;;基于地理溢出的我国研发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J];科研管理;2013年04期
3 李政;杨思莹;;我国地区研发效率的演变和收敛性特征——基于随机前沿方法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09期
4 岳书敬;;中国区域研发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科研管理;2008年05期
5 杨朝峰;赵志耘;;主要国家相对研发效率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05期
6 余泳泽;武鹏;;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7 孙绪华;陈诗波;王艳芬;程国强;;我国科技资源研发效率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评论;2012年09期
8 刘云;杨湘浩;;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研发效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年S2期
9 王善礼;张宗益;;计算机网络对企业研发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11期
10 刘和东;;中国区域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萍萍;西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效率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胡伟;中国汽车行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3 冯康;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效率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4 李红波;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区域差异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王岭;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效率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斌;江苏省研发效率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7 王运通;法律环境、企业研发效率与经济增长[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周丹;金融发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周羿;中国资源型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2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872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