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用户隐私披露行为探究:隐私计算理论与TPB模型的整合
发布时间:2021-11-28 07:31
社交网络网站用户的隐私披露行为决定了社交网络实名制的实现并关系到网站的健康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安全和谐。但是网络隐私的失窃与滥用等机会主义行为,致使网络隐私忧虑的增加。许多用户因为对个人隐私的担忧而拒绝提供必需的资料,或者填报虚假的资料,已经对网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造成了巨大损失。通过对之前关于网络隐私的文献的回顾,本文结合TPB模型和隐私计算理论,建立整合模型解释社交网络网站中的隐私披露行为,致力于寻找影响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对隐私保护措施的选取提出指导意见。在社交网络网站的特殊情景下对经典模型中的感知收益、信息敏感度和主顾规范重新定义后本文整合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感知收益显著激励了隐私披露行为,说明增加设置吸引用户参与的应用可以激励用户隐私的披露。隐私忧虑阻碍了用户的隐私披露,隐私忧虑又受感知风险和信息控制能力影响,但与信息敏感性和主观规范的关系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一结果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在于,加强政府法规的制定和隐私保护技术和网站的隐私设置的研发对于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的作用可能更为明显。然后,文章证明了隐私忧虑在信息控制能力和感知风险与隐私披露行为之间存在...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交网络发展现状
1.1.2 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风险
1.1.3 社交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
1.1.4 隐私保护的措施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思路
1.2.3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社交网站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研究综述
2.1 隐私保护措施回顾
2.1.1 市场调节
2.1.2 自我规范
2.1.3 政府法规
2.1.4 隐私保护技术和网站的隐私设置
2.2 隐私忧虑的文献回顾
2.3 隐私计算理论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的研究内容
2.4.1 现有研究的不足
2.4.2 本文的创新
第三章 TPB模型与隐私计算理论的整合模型
3.1 TPB模型的简介和应用
3.2 隐私计算理论的简介和应用
3.3 整合模型的设计
3.4 构念与假设
3.4.1 感知收益(perceived benefit)
3.4.2 隐私忧虑(privacy concern)
3.4.3 信息敏感度(information sensitivity)
3.4.4 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
3.4.5 信息控制(information control)
3.4.6 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数据的获取
4.1.1 问卷的制作
4.1.2 数据的收集
4.2 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4.2.1 隐私忧虑解释变量的选用
4.2.2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4.3 模型路径分析及结果
4.4 隐私忧虑中介作用的检验
第五章 实证结论分析
5.1 假设检验结果
5.2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局限性
6.1 文章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隐私保护技术综述[J]. 张军,熊枫.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5(07)
[2]企业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及形成研究[J]. 刘小平. 管理现代化. 2002(06)
本文编号:3523987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交网络发展现状
1.1.2 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风险
1.1.3 社交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
1.1.4 隐私保护的措施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思路
1.2.3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社交网站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研究综述
2.1 隐私保护措施回顾
2.1.1 市场调节
2.1.2 自我规范
2.1.3 政府法规
2.1.4 隐私保护技术和网站的隐私设置
2.2 隐私忧虑的文献回顾
2.3 隐私计算理论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的研究内容
2.4.1 现有研究的不足
2.4.2 本文的创新
第三章 TPB模型与隐私计算理论的整合模型
3.1 TPB模型的简介和应用
3.2 隐私计算理论的简介和应用
3.3 整合模型的设计
3.4 构念与假设
3.4.1 感知收益(perceived benefit)
3.4.2 隐私忧虑(privacy concern)
3.4.3 信息敏感度(information sensitivity)
3.4.4 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
3.4.5 信息控制(information control)
3.4.6 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数据的获取
4.1.1 问卷的制作
4.1.2 数据的收集
4.2 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4.2.1 隐私忧虑解释变量的选用
4.2.2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4.3 模型路径分析及结果
4.4 隐私忧虑中介作用的检验
第五章 实证结论分析
5.1 假设检验结果
5.2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局限性
6.1 文章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隐私保护技术综述[J]. 张军,熊枫.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5(07)
[2]企业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及形成研究[J]. 刘小平. 管理现代化. 2002(06)
本文编号:3523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3523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