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电信运营网络中立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03:03

  本文关键词: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电信运营网络中立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中立 双边市场 电信运营网络 电信规制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移动应用尤其是微信、Skype等应用的兴起,电信运营商既有的移动数据业务模式受到极大挑战,OTT应用正在抢占运营商传统的语音、短信和彩信业务收入。电信运营商在电信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被逐步削弱,在网络支撑和建设上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管道同质化、网络效率低、用户体验差及投资收益失衡等多个方面。电信运营商摆脱这种困境的手段之一即采取精细化运营策略,对不同的应用服务采取差异化收费。与此同时,消费者(电信用户)对新兴的移动应用非常欢迎和追捧,大都反对电信运营商对应用服务进行管控和差异化收费。 从政府监管角度看,美国FCC(联邦通信委员会)正在制定网络中立法,中国政府和有关机构也在探讨对内容服务进行收费的合理性。从全球来看,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电信运营商都在加紧实施旨在对应用和内容进行管控的网络基础设施。至此,电信运营网络中立性的争论愈演愈烈。 本文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对电信网络中立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电信网络中立性研究模型,包括垄断电信网络平台双边市场模型和双寡头竞争电信网络平台的双边市场模型。对垄断电信网络平台的研究,分别基于电信运营商自有业务模式、无约束定价业务模式、差异化定价业务模式和网络中立业务模式,进行了各方收益和社会福利的分析比较并给予综合评价。对双寡头竞争网络平台的网络中立性分析,分别基于不同网络结构(双边单归属、单边多归属和双边多归属)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在不同网络结构和不同业务模式网络平台的有关结论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电信市场发展的具体阶段,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市场策略,并给予电信监管机构相应的建议。 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 (1)基于双边市场网络外部性理论,建立了电信运营网络中立性的研究模型,包括垄断下的电信运营网络中立性研究模型和双寡头竞争网络平台中立性研究模型。引入了差异化定价机制、无约束定价机制、网络中立定价等多种业务模式并分别建立了数学分析模型。 (2)进行了垄断电信运营网络中立性研究。研究和分析了在电信运营商自有业务模式、差异化定价模式、无约束定价模式及网络中立下的各方收益及社会福利,在平台双边用户不同参与比例和不同网络外部性参数下,各种模式下的各方收益和社会福利有不同表现。 (3)进行了双寡头竞争平台的网络中立性研究。针对双边用户单归属、双边用户多归属、单边用户多归属等不同网络结构形式,研究和分析了无约束定价模式、差异化定价模式及网络中立定价下的各方收益及社会福利,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对不同网络结构下的网络平台所创造各方收益和社会福利进行对比研究,得到如下综合结论: (1)网络平台收益、社会福利与双边用户数量和双边网络外部性正相关。 (2)在内容提供商网络外部性足够大时,各种业务模式下的双边定价策略趋于相同。在手机用户网络外部性足够大时,差异化定价时运营商收益最高,网络中立性定价时平台收益最差,而三种业务模式的社会福利趋于相同。平台双边网络外部性大小接近时,无约束定价时的社会福利高于网络中立性定价的社会福利。 (3)竞争网络平台比垄断网络平台可吸引更多双边用户,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福利。 (4)手机用户单归属、CP多归属网络结构下平台收益最高,垄断网络平台次之,其次是双边多归属网络平台,双边单归属网络平台最低。 (5)双边多归属网络平台社会收益最高,其次为单边多归属平台和单归属平台,垄断网络平台最低。 本文对电信监管机构提出以下总体建议: (1)从总体监管政策上来说,电信监管机构需要创造市场环境,鼓励电信运营商发展网络双边用户,提升双边用户的网络效用,从而创造最大的社会福利,电信运营商也同时获得最大收益,从而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 (2)从总体社会福利看,竞争网络平台比垄断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双边用户,竞争平台所创造的社会福利也远远高于垄断平台创造的社会福利,所以电信监管机构需要对电信运营网络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 (3)在竞争网络平台所创造社会福利的比较中,双边多归属平台社会收益最高,其次为单边多归属平台和单归属平台。建议电信管制机构打破电信运营商对双边用户的归属限制,支持手机用户和内容提供商对电信网络实现“自由”、“多归属”接入,支持电信网络平台互联互通。
【关键词】:网络中立 双边市场 电信运营网络 电信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626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6
  • 第一章 绪论16-22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题目的确立16-18
  • 1.1.1 电信运营商数据业务发展面临挑战16
  • 1.1.2 OTT应用抢占了电信运营的主要收入来源16-17
  • 1.1.3 关于电信运营网络中立性的争论愈演愈烈17
  • 1.1.4 双边市场理论适用于研究网络中立性17-18
  • 1.1.5 研究题目的确立18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8-21
  • 1.2.1 研究内容18-19
  • 1.2.2 论文结构和研究路线19-20
  • 1.2.3 研究方法20-21
  • 1.3 主要创新点21-2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2-42
  • 2.1 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理论以及平台经济理论研究背景22-23
  • 2.2 双边市场的界定和特征23-26
  • 2.2.1 双边市场的界定23-24
  • 2.2.2 双边市场的特征24-26
  • 2.3 双边市场的种类划分原则26-27
  • 2.4 双边市场的商业策略27
  • 2.5 双边市场理论研究借鉴27-31
  • 2.5.1 双边市场的价格策略研究28-29
  • 2.5.2 平台的市场地位研究29-30
  • 2.5.3 双边市场的管制30-31
  • 2.6 双边市场的应用研究31-33
  • 2.6.1 传媒行业31
  • 2.6.2 中介与电子商务31-32
  • 2.6.3 银行卡支付行业32
  • 2.6.4 软件平台行业32-33
  • 2.7 电信产业及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研究33-42
  • 2.7.1 电信产业链的研究33-36
  • 2.7.2 电信产业运营模式的研究36-39
  • 2.7.3 电信运营网络中立性方面的研究39-42
  • 第三章 电信运营网络中立性的双边市场模型42-56
  • 3.1 引言42
  • 3.2 什么是网络中立性42-43
  • 3.3 电信运营网络的双边市场模型43-56
  • 3.3.1 电信运营网络的双边市场模型44-46
  • 3.3.2 电信网络平台的定价方式46-50
  • 3.3.3 电信网络平台双边定价与用户接入平台数量的关系50-51
  • 3.3.4 电信网络平台的效用评价及各方收益分析51-54
  • 3.3.5 电信运营网络中立性定价54-56
  • 第四章 垄断电信运营网络中立性研究56-79
  • 4.1 引言56
  • 4.2 垄断电信网络平台的业务模式分析56-57
  • 4.3 自有业务定价模式的收益分析及评价57-61
  • 4.3.1 业务模式说明57-58
  • 4.3.2 各方收益及社会福利分析58-60
  • 4.3.3 数学仿真60-61
  • 4.4 无约束定价模式收益分析及评价61-66
  • 4.4.1 业务模式说明61-62
  • 4.4.2 各方收益及社会福利分析62-65
  • 4.4.3 数学仿真65-66
  • 4.5 网络中立业务模式的收益分析及评价66-68
  • 4.5.1 业务模式说明66
  • 4.5.2 各方收益及社会福利分析66-68
  • 4.5.3 数学仿真68
  • 4.6 差异化定价业务模式的收益分析及评价68-73
  • 4.6.1 业务模式说明68-69
  • 4.6.2 各方收益及社会福利分析69-73
  • 4.7 综合评价及案例分析73-77
  • 4.7.1 垄断电信网络平台中立性研究结论73-74
  • 4.7.2 数学仿真与验证74-76
  • 4.7.3 案例分析76-77
  • 4.8 对电信监管机构的建议77-79
  • 第五章 双寡头竞争的电信运营网络中立性研究79-118
  • 5.1 引言79
  • 5.2 双寡头竞争的电信运营网络平台的结构形式79-80
  • 5.3 双寡头竞争平台的网络中立性研究(用户单归属,CP单归属)80-91
  • 5.3.1 网络平台无约束定价80-84
  • 5.3.2 网络平台中立模式84-86
  • 5.3.3 网络平台差异化定价86-91
  • 5.3.4 结论与评价91
  • 5.4 双寡头竞争平台的网络中立性研究(用户单归属,CP多归属)91-99
  • 5.4.1 网络平台无约束定价93-95
  • 5.4.2 网络平台中立模式95-97
  • 5.4.3 平台差异化定价模式97-98
  • 5.4.4 结论与评价98-99
  • 5.5 双寡头竞争平台的网络中立性研究(用户多归属,CP多归属)99-109
  • 5.5.1 双边用户多归属、网络平台相互独立的双边市场模型99-101
  • 5.5.2 边用户多归属、网络平台互通的双边市场模型101-102
  • 5.5.3 网络平台无约束定价102-104
  • 5.5.4 网络平台中立性定价104-106
  • 5.5.5 网络平台差异化定价106-107
  • 5.5.6 综合结论与数学仿真107-109
  • 5.6 综合评价与案例分析109-111
  • 5.6.1 不同网络结构平台及不同定价模式下的研究结论109-110
  • 5.6.2 案例分析110-111
  • 5.7 电信监管建议111-118
  • 第六章 电信运营商应对策略与电信监管建议118-124
  • 6.1 引言118
  • 6.2 网络中立性的论战118-121
  • 6.2.1 美国起草网络中立法119-120
  • 6.2.2 中国的“微信收费”事件120
  • 6.2.3 电信运营商对OTT业务的应对120-121
  • 6.3 电信运营商“差异化业务模式”运营策略121-122
  • 6.4 “网络中立性”电信监管建议122-124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124-128
  • 7.1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124
  • 7.2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124-127
  • 7.2.1 垄断电信网络平台中立性研究结论124-125
  • 7.2.2 双寡头竞争电信网络平台中立性研究结论125
  • 7.2.3 网络平台中立性研究的综合结论125-126
  • 7.2.4 电信监管建议126-127
  •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127-128
  • 参考文献128-136
  • 致谢136-137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1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高广;吕廷杰;;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欣;;中国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剖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张鸿;韩黛娜;李娟;;电信产业价值链演变路径研究[J];财经论丛;2008年01期

4 岳中刚;;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及反垄断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5 骆品亮;韩冲;余林徽;;我国银行卡市场双边性检验及其政策启示[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6 刘大为;李凯;;用户多归属与双边平台竞争的均衡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徐建锋;;移动互联网与网络开放中立[J];电信技术;2009年01期

8 唐守廉,郑丽,王江磊;电信产业价值链的演变和价值网络[J];电信科学;2003年09期

9 钱慧;吕廷杰;;3G价值网业务模式的研究[J];电信科学;2006年11期

10 薛立宏;张云华;曹敏;;移动互联网运营关键问题及商业模式探讨[J];电信科学;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致豫;移动商务价值链成员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傅联英;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弱双边市场特征及其价格结构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崔春莹;市场网络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满青珊;移动商务合作伙伴关系模型及其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范云翠;电信产业价值链主体的合作竞争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建平;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平台纵向关系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7 刘磊;国内移动支付产业的协作模式[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8 孙毅坤;银行卡网络差别定价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曹俊浩;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B2B平台运行策略及其演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王昭慧;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电信双边市场应用及规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39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539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0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