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09:28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 互动机制 市场调节机制 政府宏观 调控机制 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摘要】: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有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发展问题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首先对工业化、信息化、产业融合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概念做出界定与辨析,进而从工业化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两化融合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本文对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关系进行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统计变量以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工业化发展水平作为主要指标,计算工业化发展指数和信息化发展指数,分析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在对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基础上,对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根据上述统计检验结果,建立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联立方程模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机制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着力于从市场调节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和法律制度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机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机制是指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一个有机系统中,企业、市场、政府、法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系统的运行过程。因此,构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推动)和政府(导向)相结合、法律为制度保障”整体统一的互动机制。在这个互动机制的动态系统运行过程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文基于市场经济规律,强调企业在两化融合中的主体行为,指出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应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虽然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为企业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环境条件,但不可能替代企业的积极性。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机制中,政府的引导、调控与法律保障作用同样非常重要。政府有制度供给、公共物品供给和公共服务供给三大功能。其核心是稳定市场预期,保障社会经济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要克服两化融合过程中的制度障碍,就必须与两化融合和产业结构变迁同步进行制度创新,以法律建设为基础,建立两化融合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遵循市场运行规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法律为制度保障的机制,是推进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长效机制。基于对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机制的分析,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八个主要方面对如何进一步完善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机制,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与工业化 互动机制 市场调节机制 政府宏观 调控机制 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9;F4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导论15-26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5-20
  • 1.1.1 研究背景15-18
  • 1.1.2 研究意义18-20
  • 1.2 结构内容和研究方法20-24
  • 1.2.1 结构内容20-24
  • 1.2.2 研究方法24
  • 1.3 创新点24-26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26-45
  • 2.1 相关基础理论26-36
  • 2.1.1 重要概念的界定26-31
  • 2.1.2 基础理论31-36
  • 2.2 文献综述36-45
  • 2.2.1 国外研究综述36-39
  • 2.2.2 国内研究综述39-44
  • 2.2.3 简要述评44-45
  • 第三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状与发展分析45-70
  • 3.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部署45-47
  • 3.1.1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部署45-46
  • 3.1.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环境46-47
  • 3.2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状与发展分析47-59
  • 3.2.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状分析47-57
  • 3.2.2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趋势57-58
  • 3.2.3 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8-59
  • 3.3 两化融合与工业4.0的比较和启示59-70
  • 3.3.1 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59-65
  • 3.3.2 我国两化融合与“工业4.0”的比较和启示65-70
  • 第四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关系实证分析70-89
  • 4.1 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测算70-76
  • 4.1.1 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70-72
  • 4.1.2 工业化发展指数的计算72-76
  • 4.2 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测定76-82
  • 4.2.1 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76-78
  • 4.2.2 信息化发展指数的计算78-82
  • 4.3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82-89
  • 4.3.1 对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面板单位根检验82
  • 4.3.2 对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82-83
  • 4.3.3 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协整检验83
  • 4.3.4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联立方程模型83-88
  • 4.3.5 实证结果分析88-89
  • 第五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机制89-114
  • 5.1 企业主体行为91-96
  • 5.1.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动机制中主导者应具备的条件91-93
  • 5.1.2 关注市场和市场自由93-94
  • 5.1.3 企业的强项:追求“效率”94-96
  • 5.2 市场调节机制96-102
  • 5.2.1 市场主导企业主体96-99
  • 5.2.2 “市场失灵”分析99-102
  • 5.3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102-107
  • 5.3.1 制度供给102-103
  • 5.3.2 公共物品提供103-104
  • 5.3.3 稳定市场预期104-107
  • 5.4 法律制度保障机制107-114
  • 5.4.1 制度与制度变迁108-110
  • 5.4.2 两化融合进程中法律制度分析110-111
  • 5.4.3 两化融合的法律制度创新111-114
  • 第六章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114-119
  • 6.1 从政府视角推进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114-118
  • 6.2 从企业视角推进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118-119
  • 全文总结119-121
  • 进一步研究121-122
  • 参考文献122-130
  • 附录:图表公式索引130-134
  • 致谢134-13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3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71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671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a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