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社交网站持续使用行为意向的动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07:04

  本文关键词:社交网站持续使用行为意向的动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交网站 持续使用行为意向 心流体验 隐性动机 期望确认度


【摘要】:本项研究是证明在社交网站持续行为意向产生的过程中,心流体验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同时证明隐性动机(包括:隐性成就动机、隐性亲和动机、隐性权力动机)对心流体验或特殊领域满意度的形成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进而更加完整地描述社交网站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意向的形成过程和机制。本研究选择的对象是社交网站的用户,具体包括:人人网、开心网、豆瓣网、Facebook、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的用户。在对其进行测试时,将要对用户填写SNS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检查他们是否属于社交网站用户,不属于社交网站用户的被测者将被剔除。研究过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前人研究社交网站持续使用行为意向研究的基础上,加入用户个人内部因素——心流体验变量,建立结构方程理论模型,应用拟合度方法得到原期望确认模型的各变量(包括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度、满意度、持续使用意向)与心流体验之间的路径、方向和载荷量。第二部分的研究引入多动机网格技术(MMG)测量方法来测量隐性动机,并对前人研究方法进行改进。研究中采用实验方法,通过电脑展示测试图片,并控制了被测者看图和选择题项的时间。然后,对隐性动机(隐性成就动机、隐性亲和动机、隐性权力动机)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检验期望确认度对心流体验和满意度的正向作用中,隐性动机发挥调节作用。本项研究显示社交网站用户的“满意度”对“持续使用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p0.05)。社交网站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p0.001)。社交网站用户的“期望确认度”对“感知有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p0.001)。社交网站用户的“期望确认度”对“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p0.001)。社交网站用户的“期望确认度”对“心流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p0.001)。社交网站用户的“满意度”对“心流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p0.001)。社交网站用户的“心流体验”对“持续使用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p0.01)。但是,社交网站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行为意向”正向作用不显著(p0.05)。另外,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所有模型的f值均在p.001的水平下达到较显著水平,并且各交互项的非标准化系数β值均在p.001的水平下达到较显著水平,各模型的Δr2证明了它们对心流体验或满意度有良好的解释能力。因此,证明了隐性成就动机、隐性亲和动机、隐性权力动机在社交网站用户的“期望确认度”正向影响“心流体验”(或“满意度”)的过程中,起到了调节作用。本项研究结论具有相当新奇性:第一,通过新路径,发现验证社交网站用户的期望确认度对心流体验的正向影响,使原有模型没有的个人与情境的互动过程得以体现,这是对原期望确认模型路径的扩展。第二,引入新的测量方法,尝试在社交网站用户研究中使用的多动机网格技术测量方法,测量用户的隐性动机。第三,将心流理论、动机匹配理论和期望确认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描述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对持续使用行为意向的影响,提升理论模型的解释力,从而创新了理论。研究结果有助于研究社交网站活跃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的原因,并帮助社交网站企业通过留住更多的活跃用户来提升品牌价值。另外,本研究将有助于从个人心理方面,探索引起社交网站成瘾的原因,为人们理解和完善自己的使用行为提供参考。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社交网站 持续使用行为意向 心流体验 隐性动机 期望确认度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9;F713.55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4
  • 第1章 绪论14-29
  • 1.1 研究动机14-15
  • 1.2 研究理论框架与提出问题15-21
  • 1.2.1 研究目标15-16
  • 1.2.2 理论框架16-20
  • 1.2.3 问题提出20-21
  • 1.3 研究意义21-22
  • 1.3.1 理论价值21-22
  • 1.3.2 现实价值22
  • 1.4 研究的创新点22-25
  • 1.4.1 探索期望确认度与心流体验之间的关系23
  • 1.4.2 引入动机匹配理论23-24
  • 1.4.3 采用多动机网格技术(MMG)测量社交网站用户的隐性动机24-25
  • 1.5 研究路线25-27
  • 1.6 文章结构27-29
  • 第2章 文献综述29-76
  • 2.1 社交网站持续使用研究的分类29-31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31-45
  • 2.2.1 早期研究以技术视角的相关理论为主31-35
  • 2.2.2 趋向用户视角的相关理论35-44
  • 2.2.3 心流体验的相关研究44
  • 2.2.4“使用后接受模型”理论44-45
  • 2.3 现有研究模型与变量分析45-59
  • 2.3.1 个人与情境的互动46-48
  • 2.3.2 激励48-55
  • 2.3.3 满意度55-56
  • 2.3.4 意向与行为56-57
  • 2.3.5 个人动机57-59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与启示59-76
  • 2.4.1 动机和激励的概念混淆59
  • 2.4.2 过于强调情境因素的作用59-60
  • 2.4.3 个人隐性动机的缺失60-61
  • 2.4.4 缺少动机匹配理论的研究方法61-63
  • 2.4.5 相关文献的启示63-64
  • 2.4.6 重要变量的测量方法64-76
  • 第3章 假设76-85
  • 3.1 原期望确认模型(ECM)的相关假设76-78
  • 3.2 心流体验的相关假设78-79
  • 3.3 动机匹配理论的相关假设79-82
  • 3.4 研究模型82-85
  • 第4章 研究方法85-95
  • 4.1 量表选定85-90
  • 4.1.1 采用李克特量表测量的变量85-88
  • 4.1.2 采用多动机网格技术MMG测量的变量88-90
  • 4.2 数据收集90-93
  • 4.2.1 被测者招募原则90
  • 4.2.2 测量数据收集90-92
  • 4.2.3 测试过程92-93
  • 4.3 数据分析93-95
  • 第5章 结果与分析95-122
  • 5.1 被试分布95-101
  • 5.1.1 人口统计特征95-97
  • 5.1.2 社交网站使用分布97-99
  • 5.1.3 均值与标准差99-101
  • 5.2 心流体验与原期望确认模型变量分析101-108
  • 5.2.1 信度分析102-103
  • 5.2.2 效度分析103-104
  • 5.2.3 模型拟合度104-105
  • 5.2.4 心流体验与原期望确认模型变量的路径分析105-108
  • 5.3 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108-122
  • 5.3.1 隐性动机MMG测量结果的信度分析108
  • 5.3.2 隐性动机MMG测量结果的内部相关信分析108-110
  • 5.3.3 隐性动机MMG测量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110-112
  • 5.3.4 回归分析112-113
  • 5.3.5 隐性成就动机的调节作用113-116
  • 5.3.6 隐性亲和动机的调节作用116-119
  • 5.3.7 隐性权力动机的调节作用119-122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122-140
  • 6.1 结论122-131
  • 6.1.1 原期望确认模型的验证124-126
  • 6.1.2 心流体验的作用显著126-129
  • 6.1.3 隐性动机的调节作用显著129-131
  • 6.2 创新与启示131-134
  • 6.2.1 研究模型的扩展创新131-132
  • 6.2.2 测量方法创新132-133
  • 6.2.3 理论创新133-134
  • 6.3 研究局限134-136
  • 6.3.1 被测者统计学特征分布的局限134
  • 6.3.2 心流体验测量的局限134-135
  • 6.3.3 隐性动机测量的局限135
  • 6.3.4 未涉及隐性动机与其他变量之间的交互影响135-136
  • 6.4 研究展望136-140
  • 6.4.1 其他的隐性动机的测量方法136-137
  • 6.4.2 增加心流体验量表维度137
  • 6.4.3 增加模型变量137-138
  • 6.4.4 运用于其他信息系统的研究138-140
  • 参考文献140-160
  • 附录一160-162
  • 附录二162-165
  • 附录三165-167
  • 致谢167-16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168-170


本文编号:729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729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0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