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劳动力成本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6 01:15

  本文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结构 劳动力成本 单位劳动力成本 比较优势 产业结构政策


【摘要】: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与布局,不仅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且还预示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与前景。从本质上讲,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在促成资源、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之间进行重新整合,使其向合理化与高度化方向演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着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迅速展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外向型产业结构,使得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制约,尤其是对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冲击比较显著,所以劳动力成本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普遍的、不可逆转的现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降低和人口老龄的加重,以至于适龄劳动人口减少,而与此同时还伴随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部门的转移殆尽,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短缺,由于劳动力供给的不足,需求的扩张带来了劳动力价格不可避免的上升,导致以往这种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基础上的粗放型、低加工度的生产结构将无以为继。因此,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以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为现实依据,深入研究目前状况下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以及与劳动力成本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为了深入探讨在劳动力成本变化基础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演变的方法与路径,本文将共分为三部分、五章来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宏观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这部分从理论背景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研究背景和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变化特征。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这部分将研究重点放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和产业结构演变路径上,同时引入单位劳动力成本这一概念,深入研究在我国整体和不同区域范围内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检验我国产业布局的合理性。第三部分为本文的最后一章,再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和数据计算出我国劳动力成本和产业结构之间的潜在关系,并且根据这一关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各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提出切实可行的产业结构政策建议。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本文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目前,我国不管是全国范围内还是不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正在大幅度地增长,并且这一趋势将会一直保持下去。但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创新等原因,持续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并没有削弱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这也就是说,虽然我国劳动力成本一直在上升,可劳动力所创造出的价值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并且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我国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还显示出了明显的区域特征,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比较优势。不仅如此,我国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成本之间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每当劳动力成本变化时,都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以使其不断向更合理、更高级的方向演进。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在数据引用以及分析方法这两方面进行了突破性尝试。第一,在数据引用上。一方面,为了使研究更为精确,本文搜集了近十年之间相关的上万个相关数据,并结合先进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得到了关于我国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成本之间微妙而紧密的关系;另一方面,为了考察我国不同区域间不同产业类型的比较优势并检验产业布局的合理性,本文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特征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5个区域,并根据是否沿海再将其重新划分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划分与对比,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特点。第二,在分析方法上。首先为了得到最为确切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比较优势信息,本文将定义单位劳动力成本这一概念,单位劳动力成本是指每一单位劳动生产率上的劳动力报酬,可以通过劳动力报酬除以劳动生产率的数学计算而得到,这一概念能很好地解释劳动力成本和比较优势的内涵,为本文的研究分析提供最为恰当和精确的数据支持;其次为了准确得出劳动力成本与产业结构之间的潜在关系,本文将通过计算两者之间变化的弹性来实现,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可知,我国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成本之间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数字关系,从而验证了我们的假设,这也为本文的实证研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1.3;F249.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郭林;;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7年13期

2 赵成武;;重视人力资源 推动境外投资——大连市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力成本调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08期

3 辛永兵;李景勃;;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马成坤;;刍议劳动力成本发展趋势[J];吉林金融研究;2008年05期

5 江宗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及对策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09期

6 薛军伟;冯四毛;;劳动力成本优势会是中国长期的比较优势吗?[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1期

7 聂彩仁;;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企业的发展道路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9年06期

8 吴燕;;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趋势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年10期

9 秋正;;浅析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原因及应对[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10 赵镇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北方经济;2011年Z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阳市工业劳动力成本具有比较优势[N];中国信息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徐伟;劳动力成本压力略微缓解明年工资增长趋缓[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3 朱海威 王存福;企业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困局[N];首都建设报;2013年

4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 孙琦峰 李孟刚;劳动力成本上涨:大势所趋但对通胀影响有限[N];光明日报;2013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物价的影响”课题组负责人 金三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成因及趋势[N];东方早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谭志娟;广交会订单走好 劳动力成本疯涨令企业承压[N];中国经营报;2014年

7 记者 方华;劳动力成本悄然上升[N];金融时报;2005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李玉举;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还能维持多久?[N];中国信息报;2004年

9 驻奥地利使馆经商处;欧洲劳动力成本瑞士最高[N];国际商报;2006年

10 杨欣波;对劳动力成本优势说“不”[N];江苏经济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根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刁艳波;中国建筑业劳动力成本增长问题及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3 马双;劳动力成本变化与制造业企业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杨军生;“低工资陷阱”与中国经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鹏;劳动力成本对南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2 王伟;广东省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倒逼效应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3 娄杰;单位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4 贺光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山西水果生产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5 董冰冰;机器人替代劳动力的均衡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马天明;劳动力成本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秦婷婷;劳动力成本与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朱雪连;上海劳动力成本的变动趋势及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9 靳丽丽;劳动力成本上涨对湖南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及预测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10 刘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成本的激励效应与合理区间[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94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294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c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