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出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绿色经济效率 绿色Malmquist指数 SBM/超效率SBM 收敛性
【摘要】:正确认识我国绿色经济效率区域的差异,是合理平衡资源与环境发展关系,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前提条件。运用SBM/超效率SBM模型,通过对我国各省区绿色经济效率静态水平和动态变动进行测度,可以深入分析省区差异、收敛性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绿色经济效率年均值为0.706,从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的倒U型演化过程。虽然三大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水平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但省区间的差异性有所下降,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条件β收敛性。研究期内效率水平改善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逐渐减弱,1996—2010年全国范围内绿色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经济发展水平、FDI、结构因素、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程度的时空差异。
[Abstract]: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iency of green economy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rationally balan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he SBM / super-efficiency SBM model is used. By measuring the static level and dynamic change of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in the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China, we can deeply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vinces and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of the national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is 0.706. Although the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of the three regions is the highest in the east, the second in the west, and the lowest in the midd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ovinces and regions has declined. The efficiency of green economy has conditional 尾 convergence. The main motive for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fficiency level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i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growth on the efficiency of green economy is gradually weakened. From 1996 to 2010,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iciency of green econom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whole country.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imilar to that of FDI, structural factors and energy intensity.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level on the efficiency of green economy has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period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贸易的碳排放区域转移效应评估、形成机理及中国的碳排放责任”(713732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央与地方政府两级污染防治的非对称信息博弈研究”(08BJY076)
【分类号】:F124;F205;F224
【正文快照】: 引言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目标,这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各省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存在地域差异,因此在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下,正确认识和充分分析各省区经济效率的发展历史和演化过程,则是实现节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龙;胡晓珍;;基于DEA的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地区差异与收敛分析[J];经济学家;2010年02期
2 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3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4 钱争鸣;刘晓晨;;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3 晋盛武;王圣芳;;贸易与环境质量: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4 高歌;王元道;;全要素环境技术效率跨国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1期
5 吴磊;吴超;李小帆;;环境管制、区域差异与中国FDI工业企业技术效率[J];商业研究;2012年07期
6 邵全权;;中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基于单方程估计和系统估计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04期
7 涂正革;肖耿;;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 on China's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growth: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an directional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model[J];China Economist;2010年02期
8 向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9 燕安;黄武俊;;FDI、人力资本与我国技术水平提升——基于DEA与VAR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10 杨碧琴;霍伟东;;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必须提高劳动资本存量[J];财经科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志方;;长期经济增长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研究——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7 薛占栋;;深圳物质资本存量估算[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何晓虎;何伦志;;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吗?——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李强;聂锐;;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级工业生产率增长——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梁流涛;;区域不同工业行业与资源环境协调性分析——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视角[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韩凤舞;贸易开放和金融开放的互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叶勇;广东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估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薇;不安全感、预防性储蓄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高峗s,
本文编号:1365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65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