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模式”:挑战与提升策略

发布时间:2018-01-02 12:05

  本文关键词:“中国模式”:挑战与提升策略 出处:《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模式” 制度改革 市场与政府


【摘要】:政府主导性渐进式改革依据中国国情,致力于建设发达的市场经济,实现现代化国家治理,是中国转型发展的特点与制度保证。已经取得的改革业绩是中国崛起的重要信号,但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在积累,"中国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仍将经历长期的结构调整与体制完善的过程。继续提升改革绩效有赖于制度协调变革的持续推进、恰当定位市场与政府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政府治理效能提升、市场化推进以及公民社会培育等几方面的策略选择。
[Abstract]:According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government's leading and gradual reform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a developed market economy and realizing modern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I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achievements in reform have been an important signal of China's rise, but some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are also accumulating, and the "China model"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It will continue to go through a long process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reform depends on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coordinated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he proper positioning of the role of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governance, how to promote marketization and how to cultivate civil societ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基金】: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中国社会转型期核心价值问题研究”(GD12CMK01)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研究:综合媒介垄断与文化渗透的研究”(2012ZY0001)
【分类号】:F120.3;D61
【正文快照】: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启了市场经济改革,这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叙事,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协同演进的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主导变革的政府坚持对自身职能、角色、政府责任与治理能力进行适应性调整,中国逐渐走出严格排斥市场、深入控制社会的“全能主义”国家治理模式,奠定了政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祖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双重博弈与伙伴相依[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2 邢祖礼;刘传初;;寻租与中国转型经济的宏观特征[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3 乔尔·S.赫尔曼;叶谦;宾建成;;转型经济中对抗政府俘获和行政腐败的策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02期

4 黄秋菊;景维民;;后危机时代中国治理模式提升的策略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1期

5 李炳炎;;“中国模式”经济改革论纲[J];经济学动态;2010年02期

6 张卓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点体会[J];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7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曹荣湘;市场社会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03期

8 成伯清;;从嫉妒到怨恨——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J];探索与争鸣;2009年10期

9 龚刚;杨光;;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10 魏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汪璇;;三十年来安徽职业阶层结构的变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马奔;试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共产党党员成分变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6 方金友;;当代安徽社会阶级阶层的演进[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7 汪一为;认识当前社会现象的两把钥匙——阶级分析法和阶层分析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汪璇;顾晖;;当前贫富差距对城市市民的心态影响及治理对策——一项对合肥市民的实证考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刘青春;;我国社会分层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周德海;;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讨论的深度解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建明;;在社会阶层构成变化中提高党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能力的路径探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丹丹;;弥散的低度不平等——对我国性别分层状况的解读[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唐艳妹;;统筹城乡发展的哲学底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张劲松;;论政府治理城市转型中突发公共事件的策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超;;超金融化与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具体劳动分配与金融资本分配的维度[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王树斌;;当前社会收入分配:现状分析与原因探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张小平;柳林;;城市规划的社会职能——以新生代农民工居住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邓华宁;芮锦伟;;三级综合医院的中医文化建设[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杨云珍;;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及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分析[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10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利平;中国公务员规模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帅;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宋蕊;城市低保制度中道德风险防范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森豪利;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日本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林静佟;社会新阶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胡国金;论和谐社会视阈下党的形象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宪文;寻求政府与市场的均衡点[J];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01期

2 ;樊纲:后危机时代的五个趋势[J];创新科技;2009年08期

3 樊纲;论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改革[J];广东经济;1995年01期

4 章铮,谭琴;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效应——兼论“民工荒”[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7期

5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6 刘为民,洪望云;转轨期政府与市场的博奕及制度创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能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吗?[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4期

8 傅勇;城乡差距、数量悖论与政策偏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4期

9 张新;蒋殿春;;中国经济的增长——GDP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增长的微观基础[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10 王弟海;龚六堂;;新古典模型中收入和财富分配持续不平等的动态演化[J];经济学(季刊);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志刚;杨哲;;“中国震撼”的背后[J];浙江人大;2011年06期

2 李全林,徐峻范;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02期

3 齐国强;刘福祥;张荣连;;见证[J];协商论坛;2009年11期

4 贺平;;战后日本农地流转制度改革研究——以立法调整和利益分配为中心[J];日本学刊;2010年03期

5 李祖齐;日本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其启示[J];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12期

6 魏玉栋;;县乡“车改”何去何从[J];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01期

7 袁继富;张学英;;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理性审视[J];理论研究;2008年05期

8 吉组研;关于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长征;1997年04期

9 杨国荣;对深化县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思考[J];创造;2002年07期

10 周明海;吴兆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J];学术界;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2 王宏斌;;中国的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明伟;;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谢锐君;李海峰;;治理语境下公民社会的民主发展探究[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静雅;;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肖文涛;;社会治理创新:面临挑战与政策选择[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江雪莲;;和谐社会的政治构建和伦理构建论纲[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朱兆英;;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构建[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吴苑华;;中国崛起:后美国世界的希望——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中国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10 陈健民;;香港公民社会指数计划研究结果公布[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施雪华;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N];学习时报;2009年

2 记者 丁杨;《治理中国》细述“中国模式”及未来趋向[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副教授 卢肖文;“中国模式”在探索与创新中发展[N];文汇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艾昕;“中国模式”的理论诉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彭国华;现代性·话语权·“中国模式”[N];人民日报;2009年

6 支振锋 臧劢;60年风雨中磨砺“中国模式”[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李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 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 朱相远;“中国特色”比“中国模式”的提法好[N];北京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庆英;“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N];北京日报;2008年

10 夏禹龙;勇探道路 慎言模式[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响;政府公民间沟通的信息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喜梅;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李海新;公民表达权及其保障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刘鹏;执政党视野下的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5 王乃圣;公民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何正玲;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吕静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的网络政治监督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建伟;当代西欧公众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洪松;当代中国的志愿服务与公民社会建设[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娉;当代中国政府与公民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魏万宏;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3 张萌;欧盟公民社会政治参与的途径及其影响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韩东旭;国民幸福的政治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高艳;中国公民能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彦;中国中间阶层的发展及政策选择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坤;社会主义契约伦理视野下的公民意识[D];山西大学;2006年

8 杨羽萱;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敏;境外公益性民间组织在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D];清华大学;2005年

10 郭燕;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与构建[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69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69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a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