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新供给经济增长理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表现的解读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8-01-03 05:38

  本文关键词:新供给经济增长理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表现的解读与展望 出处:《财政研究》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新供给经济学 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


【摘要】:现实情况下,潜在经济增长率由恢复性增长因素、学习性增长因素和领先性增长因素混合构成。潜在增长率的实际实现率由软性制度、强制制度和契约制度三层制度因素决定。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通过适当的制度变迁和制度供给,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和提高潜在增长率的实际实现率。本文提出新供给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侧重供给侧的制度供给,从供给侧研究供求均衡问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并以此测算了中国经济未来的潜在增长率。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正是因为实施了解放供给约束、推动供给创新的制度变迁。如果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进一步释放以企业为主体的供给侧活力,以制度供给进一步创造制度红利,将人口红利升级为智力红利,中国的经济就能从学习型进步提升到领先型进步,就能为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继续做出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bstract]:In reality, the potential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composed of restorative growth factors, learning growth factors and leading growth factors. The actual realization rate of potential growth rate is soft system. Compulsory system and contract system are three levels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 The goal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through appropriate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institutional supp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inks that the decisive factor of long-term growth lies in the supply-side institutional supply. It is the key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to study the supply-demand equilibrium from the supply side, and to calculate the potential growth rate of China's economy in the future. The succes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berating supply constraints. I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future can further release the supply-side vitality with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body, and further create institutional dividends with institutional supply. By upgrading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to the intellectual dividend, China's economy can be upgraded from a learning type to a leading one, and it can continue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us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单位】: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分类号】:F124
【正文快照】: 从面向更长历史尺度、更宽国际视野的更一般的经济规律出发,研究符合现实情况、尤其是符合中国当前情况的经济增长理论,是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早日达到高收入水平的必要基础工作。一、现实的经济增长模型——三因素模型1.基本定义与前提假设。本文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海年;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熊名奇;米运生;;日本泡沫经济与中国当前经济对比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2 李众敏;;积重难返的日本公共债务问题[J];世界知识;2011年18期

3 武力;;论陈云同志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贡献[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林伟;;福特的财富革命[J];理财杂志;2006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许宪春;[N];中国信息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宁;;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扩展[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2 隗斌贤,李亚娟;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演变与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1年01期

3 李广平;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6期

4 俞培果,沈云;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年10期

5 吴易风;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辨析[J];学术月刊;2003年02期

6 续文利,邹燕;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启示和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年03期

7 万迈;如何认识西方的经济增长理论在我国的运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04期

8 彭高旺,肖中明;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9 农贵新,何静;平民经济增长理论初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姜凌;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述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连支;;经济增长中的物质平衡问题探讨[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2 董瑞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与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3 王洪超;;权衡论:基于传统哲学与中医理论的另类经济增长理论[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学增;;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5 雷卫民;;略论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7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融合——基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新解释[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8 吴义刚;;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宏观经济发展成就的反思[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卓元;经济增长理论的新进展[N];光明日报;2002年

2 梦霖;《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N];人民日报;2009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林立;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坚实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张亚东;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对钢铁工业创新发展的启示[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5 主讲人 夏业良;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我们期望怎样的增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 李力 编译;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韩秀琪;可持续发展需要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02年

8 李平 王宏伟 郑世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重要历史使命召唤技术经济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赤天;要着力构建依靠创新而不是模仿的经济模式[N];中国审计报;2013年

10 刘学敏;建立节约型社会需要“四个转变”[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梁言顺;论低代价经济增长[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2 杨依山;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D];山东大学;2008年

3 刘明国;经济长期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邹全胜;要素演进与开放收益[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5 张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赵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格日勒图;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祝秀梅;文化视角下的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陈娜娜;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4 邓军;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铁牛;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蒋琼;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对关中[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侯建国;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刘国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何恒远;技术与制度的互动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10 徐小飞;经济增长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实证分析[D];华侨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372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72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1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