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家庭结构与储蓄率U型之谜

发布时间:2018-01-07 01:15

  本文关键词:家庭结构与储蓄率U型之谜 出处:《经济研究》2014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年龄—储蓄率之谜 家庭结构 选择性样本


【摘要】: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与户主年龄呈现U型关系,这与生命周期理论预测的倒U型不符,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年龄—储蓄率之谜"。本文为其提供了一个解释:在生活成本高昂、养老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低储蓄率的年轻人(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与他们的中年父母(子女)居住在一起,这不仅拉低了中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还提高了其余独立居住的青年户主家庭和老年户主家庭的平均储蓄率,进而使得家庭储蓄率与户主年龄呈现出U型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以家庭为研究对象时户主年龄—家庭储蓄率呈现稳健的U型关系;以个人为研究对象时个人年龄—个人储蓄率则呈现倒U型,与生命周期理论相符;居住成本越高,青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越高;养老体系越不完善,老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越高。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家庭结构的内生选择是"年龄—储蓄率之谜"产生的重要原因。
[Abstract]:The household savings rate and the age of the householder China showed U type, inverted U type this prediction and the life cycle theory is inconsistent, academia was referred to as "China age - saving puzzle". This paper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for it: in the high cost of living, the pens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low the savings rate of young people (aged) tend to choose their middle-aged parents (children) living together, it not only pulled the middle-aged households headed by the savings rate, but also improve the average savings remaining independent living young and elderly headed households headed households rate, thus making the household savings rate and the age of the householder present a U type relationship.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fam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household savings rate is the age of the householder U type relationship stable; the individual personal savings rate - age research object is inverted U type,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y of life cycle; The higher the living cost is, the higher the savings rate of the younger household households. The more imperfect the pension system is, the higher the savings rate of the elderly households i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ndogenous selec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puzzle of "age savings rat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项目编号:70903042;71373136)的资助
【分类号】:F126.1;F832.22
【正文快照】: —、弓I言根据生命周期理论(Modigliani and Brumberg,1954),居民储蓄率和年龄的关系应呈现倒U型,即中年人的储蓄率高、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储蓄率低。但有趣的是,ChamonPrasad(2010),Choukhmane et al.(2014)以及RosenzweigZhang(2014)都发现2000年以后中国家庭的储蓄率和户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烨;李宏彬;吴斌珍;;收入差距与社会地位寻求:一个高储蓄率的原因[J];经济学(季刊);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颖;王亚丽;;增值税“扩围”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影响分析[J];财贸研究;2013年01期

2 叶德珠;周丽燕;;幸福感会影响家庭金融资产的选择吗?——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15年02期

3 范叙春;朱保华;;生命周期假说在中国成立吗——兼论储蓄率的生命周期分布及其动态演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03期

4 赵西亮;梁文泉;李实;;房价上涨能够解释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率吗?——基于CHIP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4年01期

5 郑璋鑫;;江苏省城镇居民高储蓄率及其应对对策——基于不确定性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9期

6 徐朝阳;;供给抑制政策下的中国经济[J];经济研究;2014年07期

7 叶德珠;周丽燕;乐涛;;幸福满意度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J];金融评论;2014年04期

8 曾世强;陈健;吕巍;;产品地位与自我建构对储蓄和消费选择的影响研究[J];经济管理;2015年02期

9 范叙春;朱保华;;预期寿命增长、年龄结构改变与我国国民储蓄率[J];人口研究;2012年04期

10 赵中华;梁媛;;心理收入差距、住房价格与居民储蓄率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雅梅;中国居民消费倾向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2 魏世勇;家庭大额消费(支出)的若干特征与实证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源;中国农村居民人情支出行为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2 张琪;我国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3 王超;信用环境与正规、非正规金融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J];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

2 刘精明,李路路;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年03期

3 李强;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J];社会学研究;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斌;;论我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J];西南金融;2006年06期

2 刘煜辉;;让政府和企业储蓄率降下来是关键[J];银行家;2006年12期

3 张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J];世界经济;2007年04期

4 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研究;2007年12期

5 李昭;;正确认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和形成机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6 陈晖;;中美两国储蓄率比较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7 廖料;;中国的储蓄率真的很高吗?[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8 包兴安;;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9 ;中国高储蓄率之惑[J];国际融资;2010年07期

10 周晓东;;中国如何实现适度储蓄率[J];企业研究;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滇庆:警惕高储蓄率对银行体系的影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2 程实;刺激消费能破解高储蓄率难题吗[N];广州日报;2005年

3 枕石;高储蓄率的是与非[N];上海金融报;2005年

4 姜凌云;高储蓄率折射国民消费信心不足[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张培娟;46%储蓄率灼伤中国经济 专家为储蓄降温支招[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傅勇;中国高储蓄谜团试解[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张若斌;美储蓄率再现负值[N];上海金融报;2007年

8 ;政府应做好应对储蓄率下降的准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勒紧裤腰带 美国储蓄率创近6年新高[N];证券时报;2009年

10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3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6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90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90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f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