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影响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7 14:06

  本文关键词:宏观经济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影响的相关研究 出处:《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债券市场 利率期限结构 主成分分析 VAR模型


【摘要】:债券市场作为一国金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1949年我国发行首支债券“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以来,我国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据统计,2002-2012年我国债券规模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0%,增速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金砖国家。在我国债券市场从初级阶段不断发展、深化并趋于成熟的这一时期,我国宏观经济也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周期。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分析,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还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分析之上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2008-2010年我国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历了较为罕见的经济衰退和复苏的交替。由此,无论是是债券市场的投资者还是研究学者,纷纷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类的指标。从市场实践经验来看,债券收益率确实与宏观经济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果能够从宏观经济信息中判断出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变动方向及大小,对市场上的各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对宏观经济信息与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相关动态研究比较多,但是多集中在研究宏观经济基本面以及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对资金面影响的研究较少。董德志(2011)站在市场分析员的角度,详细总结了2002-2010年间我国债券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关系,认为可以将造成债券市场收益率波动的宏观因素细分为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三类。同时,认为经济基本面的因素是最为领先的指标,可以很好的预测债券市场的动向。但是由于其难以观测和把握,可以用政策面和资金面的变化反证、检验基本面的信息,进而对债券市场变动的方向和趋势进行判断。但是,该研究局限在定性的层面上,并未针对宏观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做进一步定量的分析。 本文在董德志(2011)的基础之上,详细阐述了宏观基本面、政策面以及资金面三者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影响的理论基础和传导途径,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简化为水平因子、斜率因子和曲率因子,并分别从统计分析和计量实证两方面,对宏观经济因子与债券市场水平、斜率和曲率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的研究。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从分析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出发,在经济学理论知识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并用大量数据针对宏观经济信息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根据实证结果总结出了对债券投资者的投资建议以及对政策制定者的相关启示。全文包括六章,其中: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阐述了在当前我国债券市场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债券市场收益率与宏观经济信息相关性的重要意义。接着,本章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并对论文结构框架做出了说明。最后,归纳了本文创新之处以及不足的地方。 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从实证方法和研究重点出发,分别总结了国内国外的研究成果,并阐述了现有文献中宏观经济信息对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影响。同时,对影响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及相关的论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第三章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特点。本章立足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四个发展阶段,定性的说明了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进程。而后,从数据上结合图表分析定量的阐述了债券市场发行、托管的现状。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本章对在我国债券市场中占主导作用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第四章理论依据及模型设定。本章首先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并将宏观经济信息细分为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三类,具体阐述了这三类宏观信息对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和传导机制。接着,本章介绍了因子模型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相关理论知识,为本章之后的实证分析做铺垫。 第五章实证分析。本章从主成分分析法出发,提取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三因子(水平、斜率和曲率因子),研究了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主要特征以及经济意义。同时,与实践结合,通过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债券市场中寻找实际可观测的变量替代水平因子、斜率因子和曲率因子。 接着,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说明了宏观基本面、政策面以及资金面的信息与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因子、斜率因子以及曲率因子具有联动作用。最后,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曲线的三因子与宏观经济中的基本面、政策面以及资金面信息相结合,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同时,本章综合应用了脉冲分析和方差分析,对各指标相对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影响方向及程度进行了分析和判断。 第六章本文结论及相关投资建议。根据前两章的理论和实证结果分析,本章对本文结论进行了相关阐述,将宏观经济因素对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影响进行了总结。而后,针对本文实证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总的来说,本文创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研究忽略了市场资金面的松紧程度对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影响。本文从实际出发,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将影响债券市场的宏观因素细分为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三大类。 其次,在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银行间国债收益率进行分析之后,对水平因子、斜率因子和曲度因子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根据市场实践者的经验,结合计量回归结果,发现可以用5Y、10Y-1Y的收益率利差以及30Y-10Y期的利差,依次分别近似替代这三个因子,简化了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研究,对投资者具有实践意义。 最后,本文选取了CPI、M2以及Shibor(七天)三个指标来代表宏观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的基本运行情况,与主成分分析提取出的水平因子、斜率因子以及曲率因子相结合,建立了三个独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分析了三个因子的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结果。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宏观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对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水平、斜率以及曲率因子都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其中,基本面的价格因素(CPI)对水平因子产生正向冲击,对斜率因子和曲率因子产生负向影响;政策面(M2)对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因子和斜率因子产生正向冲击,而对曲率因子存在负向的冲击;资金面(7天同业拆借率Shibor)对利率期限结构中的水平因子产生正向冲击,而对斜率因子和曲率因子有负向影响。同时,我们发现对于收益率曲线的波动,宏观基本面的水平因子和斜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政策面次之、资金面最弱;而对于斜率因子的波动,基本面的贡献度最大,而政策面贡献度最弱。 然而,由于本人参考的国内外文献有限、可获资料不足以及自身学术能力的不足,导致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有待改善: 首先,实际经济运行中,影响债券市场收益率波动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虽然从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三方面展开了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研究,但远不能全部涵盖其波动因素。此外,本文只选取了三个指标,分别代表宏观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但实际上每个宏观经济方面的考量包含很多个指标,例如对于基本面的指标,还可以引入PMI、工业增加值等信息。因此,在变量选取方面,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不足。 其次,我国债券市场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对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摘录于实际收益率可能存在偏差,国内已有部分文献利用多项式样条模型、B-样模型等经济模型模拟生成了债券市场真实的收益率曲线。但介于本文的研究重点不在于此,只是简单的使用了银行间的债券收益率数据,导致研究结果可能有所偏差。 最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本文没有考虑国际贸易因素、汇率因素以及国际市场因素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 本文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本文选取CPI、 M2和shibor代替宏观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的信息比较片面,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工业增加值、PMI、存贷利差等指标综合判断宏观经济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本文没有考虑国际贸易因素、汇率因素以及国际市场因素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这也是值得本文未来研究的方面。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4;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宋福铁,陈浪南;国债收益率曲线坡度的货币政策含义[J];上海金融;2004年05期

2 徐小华;何佳;;利率期限结构中的货币政策信息[J];上海金融;2007年01期

3 石柱鲜;孙皓;邓创;;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与利率期限结构的关系:基于VAR-ATSM模型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8年03期

4 刘海东;;货币政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王富华;韩俊萌;;基于CIR模型的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解析[J];商业时代;2011年21期

6 何启志;何建敏;;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7年24期

7 王媛,管锡展,王勇;利率的期限结构与经济增长预期[J];系统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8 管圣义;;货币政策变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分析[J];中国货币市场;2005年04期

9 纪志宏;货币政策与国债收益率曲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1392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92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f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