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就业视角的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矛盾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9 00:24

  本文关键词: 就业结构 格兰杰因果检验 就业弹性 产业结构偏离度 出处:《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从就业角度分析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公共服务)之间存在的不协调,即在总结北京就业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就业与经济、就业与人口及公共服务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探索形成经济与社会之间不协调的原因。检验结果表明,以基建及房地产等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了消费者服务业及政府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就业,并进而带动了人口膨胀,而人口的膨胀是形成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并得出结论:经济增长及就业的水平不高是不协调的根本原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质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harmony between Beijing'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ainly public service) from the angle of employment, that is,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s employment stage, using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le causality between employment and economy, employment and popul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and explores the causes of disharmony between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driven by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and real estate has promoted employment in the third industry, such as consumer service and government services, and thus led to population expansion. The population expansio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hortage of public service resources,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e low level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is the root cause of uncoordination, and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In particula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rtiary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中心;
【分类号】:F249.2;F1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近年来,北京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但却出现了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看病难、上学难等公共服务不足的大城市病。虽然问题成因很多,但其中重要一条仍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不协调,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带来人口膨胀与城市公共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中共十八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边文霞;;对北京市就业形势与就业结构的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袁海霞;;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3 常进雄;中国就业弹性的决定因素及就业影响[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4 张雄;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四大结构性矛盾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4年03期

5 张车伟;;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其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8年03期

6 邓光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与教育过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年03期

7 童玉芬;;北京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求是学刊;2007年05期

8 周斌;;北京就业结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李惠玲;朱永杰;;北京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弹性与关联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10 郝春虹;;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验证[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广君;李群;;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矫正的几个问题[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边文霞;;就业结构内涵、理论与趋势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鲁莹;徐全元;狄光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教学模式探究[J];才智;2010年34期

4 张车伟;;Growing inequalities call for a flexible yet secure labor market[J];China Economist;2009年03期

5 崔玉泉;;我国劳动就业的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3期

6 魏翔;;中国旅游就业增长方式研究——引入环境压力因素的生产函数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9期

7 雷辉;赵海龙;邵华伟;黎爱;;基于面板数据的不同产业并购对公司劳动力需求影响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8 赵修渝,陈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我国教育相对过剩[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9 白韶红;;过度教育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10 李洋;李维;;正视结构性挤压下的大学生就业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丁焕峰;;城镇有效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东省1978~2005年的实证[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熊鸿军;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3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全旺;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谌新民;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6 詹一虹;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蒲艳萍;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D];重庆大学;2006年

8 王兰芬;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方式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9 赵自芳;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张得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劳动就业及其失业预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齐永娟;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琳;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研究分析及政策建议[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陈秀智;人民币汇率、对外贸易以及就业增长[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张倩;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镇成;三次产业视角下渝东南地区就业结构的变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婕;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谢海;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因素分析、模型建立及政策建议[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雨;广东省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丰景;北京: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3 赵永革;就业压力下推进城镇化的产业结构战略选择[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4 夏鲁惠;;我国地级城市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08期

5 蔡f ,王美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6 张车伟,蔡f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7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7年03期

8 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年05期

9 孙学工;90年代中国的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J];管理世界;1998年02期

10 托马斯·G·罗斯基;中国:充分就业前景展望[J];管理世界;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皓,陈述云;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有效性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1999年11期

2 尹卫;柯为民;黄婕;;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长沙市房价与地价动态关系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3 李璐;;由“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谈起——格兰杰因果检验[J];中国统计;2012年01期

4 卢万青,沈培喜;格兰杰因果检验在我国经济周期研究中的应用[J];统计研究;2002年02期

5 卜祥智;许垒;;中国物流业发展对经济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桂徽;赵建军;;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格兰杰因果检验[J];天府新论;2010年02期

7 杨朝晖;王阿咪;黄解宇;李婧媛;;山西省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研究[J];商业时代;2012年19期

8 申鹏岳;;期货保证金调整实施效果实证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纪春礼;李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关系研究——基于1978—2007年中国数据的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J];未来与发展;2010年01期

10 鲍金红;陆文哲;;中部六省金融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研究——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J];理论月刊;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钱争鸣;姜丽;于艳萍;;第四十四章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数量分析——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3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龙博;DCE玉米与相关商品比价关系的实证研究[N];期货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岸秀;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贡献度的实证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2 张睿;美国贸易发展与金融发展的互动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09年

3 侯瑞生;甘肃省金融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D];兰州商学院;2011年

4 董振国;制度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5 蔡志成;基于协整分析的统计套利策略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静;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41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41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6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