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产业结构总体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 产业结构 社会网络 投入产出分析 出处:《科研管理》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产业结构研究的局限和不足,本文率先在该研究领域引入了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通过社会网络与投入产出表的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关系"和"结构"视角的产业结构研究方法。利用我国2002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和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块模型分析方法,阐明了我国产业八大区块的范围和边界;刻画了我国产业总体结构的"中心化趋势",并对位于中心的产业进行了说明;提出了"最佳替代产业"和"自反性"产业区块的概念和实例,并分析了其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Abstract]:In view of the limita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social network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Throug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d input-output table, a new kind of research method was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relationship" and "structure". Using the input-output data of 2002 in China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larifies the scope and boundary of the eight industrial blocks in China by using the block model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entralization trend" of the overall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and explains the industry located in the cente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s and examples of "optimal alternative industry" and "reflexive" industrial block, and analyzes how to bring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functions into full play in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n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浙江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应用对策项目(11JDSM10YD)“关于提升中国商贸企业技术接受度的对策研究”(20112013)
【分类号】:F121.3
【正文快照】: 1引言 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1],很多学者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工具对经济现象和产业结构进行了研产业结构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结果,在很大程 究[2_6]。投入产出分析关注产业关系的数理运度上影响了资源使用效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 算,其精髓在于能够生成特有的投入产出矩阵,利化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晗;;市场经济下社会网络与资源分配的改革[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21期
2 赵家章;;社会资本与增长:理论综述及其对中国省际增长的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赵衡宇;田密蜜;邵文;;当前城市居住消费分异现状、社会心理与社会网络研究的若干视角[J];消费导刊;2009年21期
4 南佐民;;创新文化环境视角下硅谷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J];开发研究;2007年01期
5 李胜兰;何朝丹;;法律与社会网络——解读中国转轨经济中制度变迁过程的新视角[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年03期
6 姜辉;;社会网络与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J];求索;2009年12期
7 龚会莲;;近代买办制度的经济解读[J];商业时代;2007年06期
8 汪国华;;“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比较研究——一种新经济社会学视角[J];理论界;2006年08期
9 赵家章;;社会资本是否影响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视角的经验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12期
10 陈立旭;;信任模式、关系网络与当代经济行为——基于浙江区域文化传统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黎明;王欢;;经济结构、社会网络与宗教认同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马俊如;;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研究(提纲)——以技术创新为战略重点的探讨[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吴缚龙;;转型的贫困:转型城市的贫困问题[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4 丁建军;张海燕;杨宗锦;;社会资本、商业集群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劲;;京津冀社会资本协同发展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胡晓慧;;温州人精神文化的反思和提升——基于“身经济”时代步入“心经济”时代的视角[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 熊艳;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政府服务大有可为[N];南方日报;2008年
2 韦寿比;服务大局作贡献 履职为民促和谐[N];广西政协报;2009年
3 胡木成;从五方面入手解决相关屏障[N];科技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衣琼;“春晖使者”募集扶贫资金逾五千万[N];贵阳日报;2007年
5 数技经所 李青;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郭祥;“社会资本”是“双转型”的润滑剂[N];东莞日报;2010年
7 黄全权 冯晓芳;“和谐”理念催生中国经济积极变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刘明辉 薛清梅;私营企业组织形式变化的背后[N];中国财经报;2004年
9 ;中国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N];文汇报;2003年
10 罗长刚;构建社会资本 推动经济转型[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代刚;制度环境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蒙英华;海外华商网络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与证据[D];厦门大学;2008年
3 陈卓淳;FDI在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李邃;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应宏锋;政府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6年
6 彭文慧;社会资本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勇;劳动力迁入对澳门经济发展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8 吕晓兰;职业流动视角下的收入决定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岩;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的效应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2 方蒙生;基于社会网络的20国集团经济一体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3 张帆;“关系”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穆娟;基于能力方法的主观幸福影响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于瀛;社会网络视野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贫困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王璇;信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7 温雪;中国西部地区社会资本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8 孙燕;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总部经济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9 李晗;社会支持网在中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韩丽;基于共趣社区的休闲消费行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2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7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