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结构测度及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30 12:32

  本文关键词: 中国西部 兰白西城市群 产业结构 偏离—份额分析 路径选择 出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兰白西城市群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研究其产业结构对促进兰白西城市群产业的优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西部地区其他城市群的产业升级也有借鉴意义。文章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SM),以甘肃省和青海省作为上层区域,对兰白西城市群整体及6个市(州、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大小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兰白西城市群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色,提出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为: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发展,增加区域竞争力;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完善产业结构体系。
[Abstract]:Lanbexi urban agglomeration is the core area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and Qinghai Provinc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nbexi urban agglomeration industry. The paper uses dynamic deviation share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othe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akes Gansu Province and Qinghai Province as upper layer regions.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ix cities (states and regions) in the whole Lanbexi Urban agglom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it combines the resource endowment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bexi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way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as follow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to speed up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To promote new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We will optimize and develop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lzujbky-2013-m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61)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是城市化和工业进程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自然产物,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1]。城市群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核心区、产业高度集聚区、经济增长区和财富积聚以及科技文化的创新地区[2]。根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倩;胡云锋;刘纪远;刘越;任旺兵;李军;;基于交通、人口和经济的中国城市群识别[J];地理学报;2011年06期

2 姚士谋;李青;武清华;陈振光;张落成;;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J];地理研究;2010年08期

3 陈群元;宋玉祥;;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2期

4 方创琳;;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形成发育现状与建设重点[J];干旱区地理;2010年05期

5 贾卓;陈兴鹏;袁媛;;中国西部城市群城市间联系测度与功能升级研究——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4期

6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8年01期

7 吴大鹏;;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06期

8 秦菲菲;杨山;;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重构——以江苏启东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年01期

9 王甘;杨威;;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以湖北省随州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贾卓;陈兴鹏;杨金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带城市群功能定位和支撑路径研究——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欣;Bjorn Harsman;籍国东;;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区县经济竞争力定量分析(英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孙川;;基于SS的区域软件产业结构效应与竞争力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张可云;陈丽娜;;基于环渤海地区的北京产业结构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4 胡曙虹;马定国;;基于SSM的江西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5 田嵩;赵树明;刘颖;;我国城市群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6 陈雯;张平宇;张小雷;邓伟;杨兆萍;薛俊菲;杜宏茹;李雪梅;刘颖;;中国典型地区人文—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7 李仙德;宁越敏;;城市群研究述评与展望[J];地理科学;2012年03期

8 张倩;胡云锋;刘纪远;刘越;任旺兵;李军;;基于交通、人口和经济的中国城市群识别[J];地理学报;2011年06期

9 姚士谋;陆大道;王聪;段进军;武清华;;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J];地理研究;2011年11期

10 万年庆;李红忠;史本林;;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我国农民收入结构演进的省际比较[J];地理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潇鸿;;“大陆桥”视野下的西部城市物流产业园区规划研究——以呼和浩特和林格尔现代物流产业园区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岱岱;孙久文;;天津开发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动态偏离 份额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黄洁;吝涛;张国钦;李新虎;;耦合异速增长与区位商分析的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璞;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姜丽丽;辽宁省港口城市空间格局及整合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章贤;信息时代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凤丽;区域合作背景下沈阳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效益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5 张伟;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测度与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程嘉;中国城市群交通系统与空间协调发展及效率测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李科;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的计量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郝俊卿;关中城市群产业集聚特征、机理及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陈勇;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序列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启明;陕西省文化产业布局评价与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陈倩;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洪;转型背景下浏阳市产业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5 刘权夫;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辽宁大学;2011年

6 吴熙;“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及效益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海珍;湖南省“3+5”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8 马海锋;江苏省产业投资结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涵;城市群运输通道综合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叶锋;我国林业产业结构与增长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提高劳动力素质[J];商业研究;2009年02期

2 苏振东;金景仲;王小红;;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中存在“结构红利”吗——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2期

3 杨向阳;陈超;;江苏服务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兼评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4期

4 宣亚南;周曙东;张伟新;;循环经济与江苏产业结构调整[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5 金碚;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财贸经济;2007年03期

6 马智利,刘廷华;对重庆直辖后第三产业发展的偏离一份额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01期

7 董光前;高新才;程国栋;;甘肃黄河谷地城市与城郊生态功能区健康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2期

8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9 施建刚;裘丽岚;;城市群内城市分级方法比较研究——以成都平原城市群为例[J];城市问题;2009年12期

10 顾朝林,孙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性城市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学海;城市空间布局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曾艳林;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变与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征;邢利英;;基于中原城市群交通结构特征的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策略[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年09期

2 李娜;;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与特征[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3 刘晓丽;方创琳;王发曾;;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J];地理研究;2008年02期

4 李光勤;;浙江省城市群形成机理与空间结构演变[J];现代城市;2010年03期

5 屠海将;王少君;;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台州市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1年07期

6 孙峰;陆胜利;;我国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2期

7 蒋勇;;广西南北钦防城市群空间一体化机制研究[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8 王良健;周克刚;许抄军;何剑;;基于分形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6期

9 谢伟艺;;紧凑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群协调规划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9年09期

10 刘彦辰;;冀中南城市群发展现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军;张小雷;杨宇;张利;温可;;新疆城市群若干问题探讨[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煜坤;黄建中;;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与空间布局演变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庞晶;叶裕民;;全球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研究[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4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学荣;;“沈本一体化”实施技术路线探讨[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张婧;;面向低碳目标的城市群紧凑发展策略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肖彬;赵学彬;;政府治理转型与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增长研究[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8 欧胜兰;吕耿;;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体系及动力机制初探——基于USAP城镇势力圈分析系统[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余侃华;张沛;蔡辉;张中华;;都市化进程中西安城市空间发展调控策略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力;陆君;;“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柳禾盛;《环鄱阳湖城市群读本》特刊正式启动[N];江西日报;2011年

2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翔;城市群研究的新突破[N];湖南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晓丽;沈抚铁抱成“团”是区域发展更高层级[N];辽宁日报;2011年

4 黄征学;城市群空间扩展模式及效应分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5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郁鸿胜;打破行政区经济拓展城市群空间[N];国际金融报;2004年

6 记者 佟秋月;今年我省将着力推行城市群建设[N];湖南经济报;2008年

7 执笔 盛广耀;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记者 来建强;海西沿海城市群空间发展呈现城港互动格局[N];经济参考报;2008年

9 本版编辑 孙凤梅 张言  宗述;中原城市群真“中”[N];市场报;2006年

10 记者  丰晓原 吉明亮;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昨隆重开幕[N];金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博;辽宁中部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葛喜俊;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王s,

本文编号:1476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76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e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