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我国西部地区市域经济的时空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2 00:22

  本文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空间分析 ESDA-GIS分析 市域 西部地区 出处:《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市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000—2012年人均GDP为特征量,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逐年增强,产业结构逐步向高层次结构迈进;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少数市域人均GDP处于极端高水平,而65%左右的市域处于西部平均水平以下;整体市域经济格局呈现"弱者不进,强者进缓,中间颠倒"的发展状况;市域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的同时,相对差异先增大后波动减小;人均GDP空间自相关显著,局部地区经济空间差异明显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区域在空间上出现集聚分布。最后,从自然环境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政策效应以及路径依赖等方面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Abstract]:Taking the city area as the basic research unit and the per capita GDP as the characteristic quantity from 2000 to 2012,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in time and space.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has been strengthened year by year,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gradually advanced to the high-level structure.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The average GDP of a few cities is extremely high, while the average level of 65% or so is below the average level of the western region. The overall economic pattern of the city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ak do not advance, the strong go slowly, the middle upside down". At the same time,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of per capita GDP in the city area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GDP per capita is significant, the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differences are obvious, and the regions with simi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re distributed in space. Finally,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resource endowment. The caus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y effect and path dependence are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44)
【分类号】:F127;F224
【正文快照】: 0引言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者和区域经济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适度的经济差异有利于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承接产业的空间转移,过大的经济差距则会强化地区间非均衡发展的态势[1-2]。自1950年代起学术界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和趋异展开激烈讨论,并形成了新古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洋;修春亮;;1990-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2 李小建;樊新生;;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6年01期

3 仇方道;朱传耿;佟连军;杨如树;;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09年01期

4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5 杨振山;蔡建明;高晓路;;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6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7 蒲英霞;葛莹;马荣华;黄杏元;马晓冬;;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5年06期

8 刘清春;王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J];地理研究;2009年02期

9 曹芳东;吴江;徐敏;;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6期

10 张震龙;姜爱林;;中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考察[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Evolv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Yunnan Provinc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6期

2 ;ESDA-GIS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Disparity i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xi[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3 王亮;;地理空间因素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4 周青浮;范荣华;;县域经济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5 陈建建;甄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6 张雪峰;刘芬;;河南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的增长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7 黄海燕;武戈;;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8 余海清;陈阿林;董国仓;孙小涛;;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的城镇化水平分析——以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9 孙丽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10 储佩佩;董雪;高琨;付梅臣;;中国城市土地扩张研究与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晏淼;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覃朝晖;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峰;刘芬;;河南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的增长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2 夏耕;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证考察[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梁进社,孔健;基尼系数和交差系数对区域不平衡性度量的差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4 方一平;成渝产业带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及其结构转换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1期

5 刘伟;;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6 唐伟;钟祥浩;;成都都市圈县域经济时空差异及空间结构演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7 黄峥;徐逸伦;;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演变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8 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8期

9 朱应皋,王遐见;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探析——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个案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10 陈良文;杨开忠;;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跳出市县之争“市域经济”理论很有借鉴价值[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35期

2 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域经济:宁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探索》课题组;;关于市域经济的理论思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6年09期

3 ;市域经济体制机制创新[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6年09期

4 赵国如;;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中国现代化的两个轮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5 吴国玺;加强城镇建设 发展市域经济——驻马店市市域经济发展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6 陈达恒;突破传统思维方式 闯出市域经济发展新路[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1年07期

7 王定成;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促进市域经济大发展[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4期

8 宁云福;通过思想观念的大解放 谋划市域经济的大发展[J];黑河学刊;2002年04期

9 陈达恒;突破传统思维方式 闯出市域经济发展新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01期

10 岳兴平;推进城镇化带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J];政策;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靖武;;开创市域经济新局面途径研究[A];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C];2004年

2 ;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编委会名单[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3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市域经济[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4 王凤山;戴国华;;发展市域经济 促进农村进步——对宁波市发展市域经济的思考[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辛绍杰;;序[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6 ;关于转发市应用经济学会《关于组织“基于科学发展方式的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专题征文研讨活动的通知》的通知[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7 刘发;;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市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A];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C];2004年

8 肖建春;;实施财源建设工程,促进市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A];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C];2004年

9 李景元;;关于全面对接京津的廊坊市域经济战略定位的思考[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奕杉;;充分发挥市域经济优势 推进京津廊一体化发展[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达娃·梅朵;安宁每月一会把脉市域经济[N];昆明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高为龙 王胜 张晋;市质监局开展“四个服务”促市域经济发展[N];黄冈日报;2009年

3 胡成勇;打造市域经济增长极[N];毕节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张志红;市域经济发展布局将全面调整[N];湘潭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程胜利 舒立;麻城市出台八项措施确保市域经济稳健增长[N];黄冈日报;2008年

6 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阿城市委书记 徐振湖;实施大工业战略 拉动市域经济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1年

7 张伟杰;五大连池产业项目助力市域经济发展[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8 记者 张魁勇;“尾雁”快飞 “尾雁”赶超 推动市域经济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N];成都日报;2011年

9 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程可为;构建中山市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意义研究[N];中山日报;2012年

10 王树林 王立峰;同江民营经济擎起市域经济一片天[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伏睿;山东省市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安祖贵;浙江省市域经济差异及收敛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2 胡小强;低碳视角下的江西省市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郭莉文;基于改进的TOPSIS法的山西省市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4 吴洋滨;梧州市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83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83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d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