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发布时间:2018-02-01 23:47

  本文关键词: 结构变动 增长收敛 结构红利 鲍莫尔成本 出处:《吉林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是资源在产业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它包括第二产业主导资源分配的工业化阶段和第三产业主导资源分配的后工业化阶段,显然,这两个阶段内含的结构变动具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正如二元经济模型所强调的那样(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模型、乔根森模型、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工业化之前,传统的第一产业由于聚集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处于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状态,如果没有现代工业的出现,劳动力的不断增长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陷入马尔萨斯陷阱之中。不过随着工业化阶段劳动力从低效产业(传统农业)转移到高效产业(现代工业),劳动生产率便会随之提高;同时,在剩余劳动力逐渐转出以后,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劳动力也会因为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而实现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可见,转移后和未转移的劳动力都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持续提高(即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国民经济便会因此步入到更快的经济增长轨道之中。换句话说,处于工业化阶段的经济体能够从第二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变动中获得一种“结构红利”,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路径的不断优化。 随着第三产业开始主导产业结构变动,工业化阶段的结构红利会逐步消失,正如鲍莫尔所认为的那样,拥有不同生产率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那些生产率偏低的产业部门(停滞部门)将承受偏高的成本负担,而成本压力的逐渐加重会促使这些低效部门通过更快地提高价格、不断地降低质量来抵消这种压力,由于这类停滞部门的拖累,经济体的总体生产率和真实产出就会下降(也可能是增长率的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鲍莫尔成本病”。鲍莫尔认为第二产业属于生效率较高的“递进部门”,而服务业属于生产率偏低的“停滞部门”,虽然两类产业的生产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它们的工资率却是大致相等的。因此,相比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单位成本和产品价格都将上升得更快一些。同时,消费者对服务业内部特定行业的产品需求却是缺乏弹性的,例如医疗、教育等行业,故消费者愿意接受这类行业不断高企的价格,在这种趋势下,即使工业和服务业在实际产出方面的结构比例保持不变,但消费者的总支出也会不断倾向于服务业的停滞部门,这就是一种鲍莫尔所言的成本病。当然,经济体的总体生产率是各产业部门生产率关于自身结构份额的加权之和,由于停滞部门的名义结构份额会不断攀升,所以经济体的总体生产率也会受此拖累而不断下降,Nordhaus(2008)将此称为“增长病”。 工业化阶段的结构变动所带来的结构红利加速了落后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后工业化阶段的结构变动所产生的鲍莫尔成本却减缓了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处于不同阶段的经济体可以从产业结构变动中实现经济增长路径的不断收敛,不过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文献总体反映出一种忽视产业结构变动与收敛性联系的趋势。为了证明这种关系,论文首先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区域间经济收敛的作用,研究发现,我国六区域在2002-2008年间总体上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收敛趋势,,其平均每年的收敛速度为1.88%。但从产业水平上看,第一、第三产业表现出了较弱的收敛趋势,而第二产业出现了很强的反收敛趋势。对于六区域总体与各个产业增长趋势的不一致,基于产业结构变动视角给以了解释。通过使用偏离—份额模型,我们发现如果缺乏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六区域间总体生产率收敛速度平均每年会下降一半以上,这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区域间经济收敛具有重要作用。然后,论文进一步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东亚“10+3”区域,通过分析该区域在1992-2010年间的实际数据探讨了结构变动与增长收敛的内在关联,并得出了以下两点结论:(1)东亚“10+3”的各经济体间的确存在着β收敛和σ收敛;(2)结构变动显著促进了经济体间的经济增长收敛趋势。 本文主要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收敛之间的关系,全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第一节首先系统性地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第二节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收敛的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三节描述了本文研究问题所使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实证分析、规范分析、逻辑推理、历史研究、比较分析以及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最后一节提出了本文研究过程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对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一节对传统的结构主义理论模型进行了描述,第一个模型是以劳动力结构转型为核心的刘易斯模型,该模型强调了现代工业的增长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第二个模型是将刘易斯模型进行理论扩展的拉尼斯-费模型,该模型认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需要在合理协调产业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仅仅单方面推动工业化可能会使得经济体陷入经济增长陷阱之中;第三个模型是哈里斯—托达罗模型,该模型认为劳动力产业间转移过度会导致城市非正式产业部门不断扩大,这会恶化现代正式产业所依赖的发展环境并最终制约经济增长;第四个模型是乔根森二元模型,该模型对刘易斯模型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边际产出为零的前提假设提出了质疑,并构造了一个数理模型来讨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第二节介绍了新结构主义经济学,该理论强调了要素禀赋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的决定作用,只有符合要素禀赋基础的产业结构变动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长期增长,而违背要素禀赋结构的工业化措施却会制约经济长期增长。第三节探讨了测算结构效应的几个计量模型。 第三章介绍了经济增长收敛的结构主义机制。第一节介绍了经济增长收敛的主流理论,其中新古典增长模型预测当经济体拥有相同的经济变量时(资本折旧率、技术进步率、人口增长率、储蓄率),落后经济体将以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追赶发达经济体;而当经济体拥有不同的经济变量时,离自身稳态较远的经济体将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模型能够解释俱乐部收敛(发达经济体与中等收入经济体所构成的收敛俱乐部表现出经济体之间人均收入差异不断缩小的趋势,而由最落后的经济体所构成的发散俱乐部却表现出经济增长停滞不前、越来越落后的发展态势)。第二节介绍了产业结构变动所促发的结构红利,这个阶段是以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的工业化所主导的,这类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第三节介绍了产业结构变动所导致的鲍莫尔成本,在这个阶段中,服务业主导了产业结构变动,由于服务业生产效率低于工业生产率,资源的产业间转移会降低整个经济体的生产效率,所以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可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双方面的,因此工业化阶段的结构红利和后工业化阶段的鲍莫尔成本使得不同经济体具备了人均收入不断收敛的可能性。 第四章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所具有的的作用,研究发现,我国六区域在2002-2008年间总体上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收敛趋势,其平均每年的收敛速度为1.88%。但从产业水平上看,第一、第三产业表现出了较弱的收敛趋势,而第二产业出现了很强的反收敛趋势。对于六区域总体与各个产业增长趋势的不一致,基于产业结构变动视角给以了解释。通过使用偏离—份额模型,我们发现如果缺乏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六区域间总体生产率收敛速度平均每年会下降一半以上,这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区域间经济收敛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在东亚“10+3”框架内实证研究了经济增长收敛的内在结构效应,通过实证分析东亚“10+3”区域在1992-2010年间的相应数据,论文发现该区域各经济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经济增长收敛趋势,在改进收敛测算模型使其考虑产业结构变动以后,东亚“10+3”的增长收敛趋势得到强化,这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该区域的增长收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落后的经济体能够从工业化进程中获得快速追赶发达经济体的后发优势。 第六章为结论,它概要性地总结了全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1.3;F124.1;F22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乃全;湖南省经济平衡性增长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831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831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f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